-
化工爆炸事故案例学习空分爆炸事故案例学习哈尔滨气化厂空分主冷爆炸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哈尔滨气化厂空分主冷爆炸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1996年7月18日,哈尔滨气化厂空分分厂当班人员听到声闷响,接.
-
火灾应急预案表9-2紧急情况火灾项目应急小组组长应急小81成员配备资源灭火器、沙子、消火悭、水龙带等呼救:段先发生情况的人员应大声呼救,呼救内容要明确:某某部位发牛.某某情况!将信息准确传出.听到呼救.
-
项目风险预测与防范,事故应急预案一、项目风险覆测及防范1、项目风险:本项目主要存在的项日风险有质出与安全风险:项目施工管理风险及材料价格风险等。2、防范策略1 .1在编标报价阶段,要熟悉招标文件,做好.
-
案例一:配电箱未接地,员工当场触电身亡!7月28日14时35分左右,江苏某合成材料公司车间发生一起触电事故,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30万元.事故发生的原因:配电箱箱门背面的电加热设备开关上一根.
-
火灾应急预案目地:为了刚好、有效的处理火灾事故,削减火灾的环境影响,做到遇灾不慌不乱,能快速有序、有效妥当刚好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削减公司人员伤亡损失,环境影响,特制定本应急预案。二、范围本应.
-
机械伤害应急预案表9-3紧急情况机械伤害项目应急小组组长应急小如成员配备资源常用外伤医疗用品呼救:段先发生情况的人员应大声呼救,呼救内容要明确:某某部位发牛.某某情况!将信息准确传出.听到呼救的任何人.
-
触电应急救援措施序号采取具体措施1立即切断电源,或用不导电物体如干燥的木馄、竹棒或干布等物使伤员尽快脱速电源,急救者切勿直接接.触触电伤员,防止自身触电而影响抢敕工作的进行.2迅速通知项目经理、工程经.
-
预防片帮安全技术措施1.掘进完成后及时进行帮部支护,并保证帮部锚杆支护预紧力达到设计要求。3 .必须保证帮部支护全部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循环割煤,锚杆支护不得滞后。4 .缩小循环步距,逐排掘进,逐排支护.
-
触电伤害事故应急预案1、当发现有人触电后,应迅速展开急救工作,动作迅速、方法准确最为关键.2、首先应迅速切断电源,若电源开关距离较远,可用绝缘体拉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或用带绝缘柄的工具切断电线。切勿用.
-
劳动安全卡控措施第一章总则笫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劳动安全管理,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急性工业中毒)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糜,依据6安全生产法、劳动法h职业病防治法、劳动保蹿盥察条例和铁珞工程.
-
附录1-10生产施工及经营场所防火防爆安全大检查提纲序号检查要点检查具体内容检查结果1消防职责明确排查消防安全责任是否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设备设施和火灾防范措施是否到位。2消防安全管理规范、资料齐.
-
预防有毒有害气体大量涌出、中毒窒息的措施1、加强矿井各部门沟通、协调工作,做好有毒有害气体数据收集分析及采掘工作面构造预测预报工作。2、掘进工作面实施“掘前必探、先抽后掘、不抽不掘”的生产原则。加强抽.
-
开车安全风险辨识、分析表岗位名称熔硫岗位操作人员岗位任务利用低压蒸汽熔化固体硫磺,过滤机去除杂质,精制液横供下工段使用。开车过程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1、车辆伤害:2、机械伤害;3、烫伤;4、高处坠落:5.
-
新英加油站重大危急源应急救援预案为加油站各项工作的顺当开展,切实保障加油站平安和服务质量的“双赢”,爱护加油站员工的生命财产平安不受侵扰,本加油站特制定重大危急源应急救援预案。一、重大危急源的管理方法.
-
预案编号:ZSHGZQN1.DFKYA2015-01审案版本号:2015年版岁旬边阳加油站防恐应急力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提高应对恐怖攻击处置实力,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明确加油站各班.
-
矿井水灾事故应急预案1 .掘进工作面一旦发生水灾事故,现场施工人员首先要视灾情按现场图牌板避水灾路线立即撤离施工现场。并就近打电话将事故情况立即汇报矿调度室,汇报清楚水灾发生的准确位置、水淹范围、有无.
-
炼油厂自然灾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I1.I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炼油厂范围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不包括雷电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宦电灾害事故有单独的专项应急预案(见下节),不包括在此范围内。11.2事故.
-
窒息、中毒事故应急预案1、井内救人,首先要使患者脱离缺氧、中毒环境,转到地面和通风良好的地方,然后再做其他有关处理。2、在救援人员需要深入到人工挖孑施井底以前,要先井内大量通风,再测试一下井内的空气成.
-
矿井火灾事故应急预案1 .任何人发现矿井火灾时,应视火灾性质、灾区通风和瓦斯情况,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灭火,控制火势,迅速向矿调度室汇报。事故现场的队干、班组长应依照火灾预防和处理计划的规定,将所有.
-
矿井发生事故自救与抢救处理预案1、自救互救的行动原则自救互救是指矿井发生事故时,在现场的作业人员为妥善避灾、保护自己和救护他人而采取的措施及方法。(1)及时报告灾情发生灾害事故后,事故地点附近的人员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