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下停送电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我矿井下人员人身安全、稳定生产,保障电网和矿井安稳, 特制定此制度。一、中变停送电管理制度:送电程序:(一)向井下中央变电所送电时,严格执行停送电制度,瓦斯员检查 中变及其开.
-
井下停送电作业人员技术操作规程一、井下配电工只有瓦斯浓度低于1%以下时方可停电打开低压 电气设备的门或盖,进行检查和修理电气设备。二、从事检修工作时,必须切断上一方电源开关电源,实现机械 闭锁,并挂“.
-
三废处理工作人员职责与权限1、三废处理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厂纪厂规,坚守岗位,准确及时做好各种原 始记录,要求字迹清楚,步骤规范;2、熟悉三废处理各项工序的操作规程,认真负责按操作规程操作,确保污 水合格.
-
三相电能表多功能校验装置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记录填写实例三相电能表多功能校验装置的稳定性考核记录寸间测量值(%)测量次羲、20XX年04月17H20XX年05月16B20XX年06月16B20XX年0.
-
1. 编制依据22. 工程概况23. 施工准备44. 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115. 施工部署226. 质量保证措施277. 成品保护措施288. 安全文明保证措施299. 应急预案311,编制依据:1.
-
一字型梯子使用标准1、一字型梯子在上下移动时使用。2、设置阶梯间距是2530cm.3、梯子宽度30cm以上,长度不能超过7米,超过7米时 得安装梯子支撑。4、移动用梯子的通道角度不得超过75。5、梯子.
-
内部审核检查表序号标准条款现场审核内容审核记录评价组织机构Q.5.5.11)查有无分管领导,是否以文件形式明确;QESQ5.5.2Q.5.5.32)查部门岗位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项目试验人员是否满足要.
-
三相电能表多功能校验装置计量标准技术报告填写实例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计量标准名称三相电能表多功能校验装置计量标准负责人XXX建标单位名称(公章)XX供电公司填写日期20XX年09月18日一、建立计量标准的.
-
停工期间安全措施为了汲取事故教训,全县开展大反思、大检查、大整治活动,要求各企业单位停止生产进行整顿。我矿也积极参加此活动,进行停工、停产整顿、学习。为了保证停工、停产期间井下正常维护、管理,特制定此.
-
三相电能表多功能校验装置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记录实例三相电能表多功能校验装置的重复性试验记录测量次就20XX年01月15日20XX年09月15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试验条件三相四线220V5A功率因数:.
-
板材隔墙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鲁JJ-192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分部(子分部)工程名称验收部位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分包单位分包项目经理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监.
-
合同编号:安安工业物CG中建御景星城项目风管及穿线管(补一)买卖合同买方:中建三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卖方:武汉建颐科贸有限公司合同签订日期:年月一日合同签订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武珞路456号风管及穿线.
-
1、总(驻地)监理办机构框图2、质量保证体系机构框图3、安全保证体系机构框图4、环境保护监理机构框图5、廉政领导小组机构框图6、廉政监督小组机构框图7、农名工监督领导小组机构框图质量保证体系人员分工布.
-
一、预案目的:为保证热电分厂设备的正常生产运行,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止冬季因气温下降而引起管道冻堵、设备故障,影响正常生产、危及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对生产系统采取防寒防冻措施,特制定本预案。二、适用范围本.
-
灰土管道基础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05010603单位工程名称分部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验收部位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名称及编号铁路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Io4222003施工质量验.
-
试验表41工程名称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宫二路(兰池大道-咸铜铁路)市政工程施工单位陕西四通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施工部位10%灰土底基层K0+032,247-K0+411.183机动车道设计剂量(%.
-
验收材料规范编制指引序号材料名称编制要求1验收申请表按系统要求填写。2科研诚信承诺书按系统要求填写。3项目任务书任务书盖章版原件全文扫描上传。4信用记录查询报告项目承担单位为企业时提供,通过“信用中国.
-
第三章第三章 石膏的物理化学石膏的物理化学2主要内容石膏的分类石膏及石膏制品的特性石膏品位及矿物成分计算方法石膏结晶水的测定方法熟石膏相分析石膏脱水相水化硬化机理第一节第一节 石膏的分类石膏的分类按照.
-
第三章第三章 石膏的物理化学石膏的物理化学2主要内容石膏的分类石膏及石膏制品的特性石膏品位及矿物成分计算方法石膏结晶水的测定方法熟石膏相分析石膏脱水相水化硬化机理第一节第一节 石膏的分类石膏的分类按照.
-
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心得体会一教学改革要善用理论资源当前的教学改革,归根到底要依靠中小学教师发挥创新精神,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成果。深入、持久地推进中小学教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