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诊断标准(1)发音及语言障碍,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2)软腭、咽喉肌、舌肌.
-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IoO个)1 .属神气不足的是哪项(D)A面色无华B两目晦暗C形体赢瘦D精神不振2 .失神最主要的病机是(B)A脏腑虚弱功能低下B脏腑精气严重亏损C精气衰竭虚阳外越D阴.
-
中医诊断学试题第一部分(客观题共15分)一、判断胸(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J”,错的用“X”,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1 .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
-
中医缺乳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亦称为“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本病特点是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哺育婴儿的需要。有的是由于营养不良或手术创伤导致乳少.
-
中医月经不调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月经不调也称月经失调,是妇科常见病。表现为月经周期异常或出血量的异常。月经不调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月经周期提前12周,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
-
中医耳聋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耳聋是指听觉系统的传音、感音功能异常所致的听觉障碍或听力减退。突发性耳聋是指发生在3天内或更短时间内的至少有三个相邻频率听力损失20天b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包括有明确原.
-
中医落枕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落枕又称“失枕”“失颈”,是指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又称颈部伤筋,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表现为头像患侧倾斜,一侧项背牵拉痛,甚则向同侧肩部及上.
-
中医痛经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妇女正直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撕,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之为痛经。是临床常见病。二、治疗方法1 .穴位敷贴疗法【药物】桃仁30g,红花20g,当归6.
-
中医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过敏性鼻炎也称变应性鼻炎,是发生于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大量清水样涕及鼻塞为其主要的临床特点。过敏性鼻炎发病快,症状消失也快,先有阵发性鼻内奇痒.
-
中医腰肌劳损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腰肌劳损是指腰部肌肉、筋膜与韧带软组织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舐部一侧或者的弥漫性疼痛。本病发病缓慢,病程较缠绵,发作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临床主.
-
中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为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致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属中医学“痹症”范畴,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阻.
-
中医老年保健养生的方法有哪些?保健养生又称摄生,目的是长寿延年,常见的中医老年养生方法有以下6种。(1)顺应自然的保健。根据地理环境、气候复化、昼夜更替来养生。(2)精神保健。良好的精神状态可增进人体.
-
中医湿疹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皮疹多形、瘙痒剧烈、反复发作、易转慢性。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急性湿疹表现皮肤红斑、丘疹、水疱、肿胀、糜烂、渗液、瘙痒;亚急性湿疹表现瘙痒、.
-
中医腰背肌纤维组织炎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腰背肌纤维组织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纤维组织炎症,属中医“痹症”范畴。病多受限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多因寒冷潮湿、外伤、劳损等因素,使腰背部肌肉及筋膜受损而发生.
-
中医盆腔炎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盆腔炎患者易感疲劳。慢性炎症形成瘢痕粘连及盆腔充血,可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撕部酸痛。常劳累、性交.
-
中医学经典知识竞赛试题姓名评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1 .“虚烦”的含义是()A.正气虚致心烦B.心烦由阴血虚所致C.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D.虚热扰心致烦2 .”不为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所共.
-
中医急性乳腺炎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由金葡球菌或链球菌沿淋巴管入侵所致,是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多见于产后26周哺乳妇女,尤其是初产妇。病菌一般从乳头破口.
-
中医子宫脱垂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子宫从正常位置向下移位,甚至完全脱出于阴道外口,称为“子宫脱垂”,又称为“阴挺”。本病常发生于体力劳动妇女,以产时损伤、产后操劳过早者多见。常伴有阴道前壁和后壁膨.
-
眩晕疗效分析总结一、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西医诊.
-
缺血性中风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一、诊断本病种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