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卫生学资源
(共8143
份)
用时:12ms
-
贫血的概念及诊断习题1、根据国内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下列哪项可诊断为贫血A成年男生低于130g1.B成年女性低于H0g1.C妊娠期低于105g1.D哺乳期低于H5g1.E初生儿至3个月低于150S/1.
-
糖尿病诊断标准习题一、单选题1、糖尿病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多久重复筛查一次?A.6个月B.12个月C.三年D.两年2、以下那些人群不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A.高血压,血脂异常B.体脂偏少C运动少,精神压.
-
贫血的治疗方法习题1、铁制剂治疗缺铁性贫血,其疗效指标最早出现的是A血红蛋白上升B红细胞数上升C红细胞体积上升D红细胞直径增大E网织红细胞数上升2、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5至10天首先出现的治疗反应是A.
-
糖尿病临床表现习题、单选题1、以下哪项不是糖尿病的特征性表现?A.多饮B.多尿C.体重减轻D.皮肤潮红二、判断题2I型糖尿病人占患者总数的95%()3、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4.
-
糖尿病概念习题一、选择题1、糖尿病的大体分型共有几类?()A.两类B.三类C.四类D.五类2、I型糖尿病多见于哪类人群?A.儿童B.青少年C.中年人D.老年人3、II型糖尿病多见于哪类人群?A.儿童B.
-
甲亢健康教育习题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甲亢?二、判断题2、甲亢病人可以吸烟()3、甲亢病人病情好转后即可停药()4、甲亢病人服药后需每天自测脉搏()5、甲亢病人禁食高脂肪食物()6、甲亢病人为保护形象可.
-
贫血的临床症状与检查习题1、早期缺铁性贫血形态学改变为A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D大细胞性贫血E以上全不是2、再障下列哪些不正确A骨髓增生低下B铁剂、叶酸治疗无效C浆.
-
糖尿病并发症习题一、选择题1、以下哪项慢性并发症是U型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原因?A糖尿病肾病B.脑卒中C.糖尿病足D.心肌梗死2、以下哪项慢性并发症是U型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原因?A糖尿病肾病B.脑卒中C.糖.
-
急性脑血管疾病病因习题1.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A.高血压B.脑动脉粥样硬化C.各种动脉炎D.血压偏低E.红细胞增多症2 .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A.脑动脉炎B.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C.血液.
-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社会的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
-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工作目标1 .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2 .完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3 .建立快速反应和应.
-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总则1.编制目的本预案旨在增强学校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师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前言为提高学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预防、正确应对、及时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
-
100遭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培训考核试卷(第二套试题)1、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导致事故救援不力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责令停.
-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
-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总则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总则1.编制目的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
-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总则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校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危害,保障正常的教学、科研及生活秩序,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