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空中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空中课堂实录.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16短文两篇课堂实录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中的爱莲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环节一:熟读课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爽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请同学们把以下加点字的读音标注在书上,并跟着老师读一遍。蕃(fdn)淤(yu)泥濯(zhu) 清涟(Iian)亵(xi)玩噫(yl) 鲜(xin)宜(yi) 读准字音之后,我们还要读准节奏
2、。请同学们重点关注下面句子的停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下面老师示范朗读全文,同学们可以跟读。环节二:积累文学常识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周敦颐。请同学们圈画注释一。周敦颐(10177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文章标题为爱莲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问题。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那么作者为何爱连写莲花要抒发什么感想呢?我们首先来看文章。环节三:分析课文作者写了怎样的莲花?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莲花特点的语句圈画出来。大家一定圈画出了这句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们来结合注
3、释理解句子意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是指: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意思是沾染污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泥的沾染。濯清涟而不妖:濯:是洗的意思。涟是水波的意思。清涟就是清水。“妖”的意思是艳丽。这句话的意思是,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是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蔓不枝:意思是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其实都是名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益是更加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香气远闻,更加清芬。亭亭净植:亭亭是耸立的样子0植:是竖立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洁净的挺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是靠近赏玩的意思。亵的意思是亲近而不庄重。这句话
4、的意思是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特点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者先从莲花的生长环境写起。生长在污泥中却不沾染污泥。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莲花保持了自身的洁净与清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是写莲花的形态。莲花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蔓不枝,强调了莲花竖直笔挺不横生枝蔓的特点。香远益清写莲花的香气0香气清淡不浓郁,而且传播越远越清香。亭亭净植描绘了莲花的身姿,洁净、挺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花的气质,端正清高。作者不各惜笔墨的描绘了莲花出于淤泥,且洁净清丽形态,竖直笔挺。香味清淡芬芳,气质端正清高的特点。作者描绘这样的莲花。是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态
5、度呢?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嚏!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笔下莲花的这些特点都是作者对莲花的褒扬。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在文章标题中也已经溢于言表。我们再读一读第三句。大家是否关注到作者描绘莲花的语句中多次用到了“而”这个字?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J这句句子中的“而”都表示转折
6、关系,强调了“而”后面的不染、不妖、不可亵玩。突出了莲花出身淤泥却还能保持洁净,经过清水洗涤,却还能保持清丽质朴的不易。对莲花的观赏只能远观,却不能靠近玩弄,突出了莲花保持自身端庄不容亵渎的清高气质。转折词语的背后,寄寓了作者对莲花高度的喜爱和赞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赞美浓缩为了一句评价,请同学们到文中圈出这个句子。这个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花比作是花中的君子.为什么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呢?我们再回到第三句读一读。看看莲花具有君子的哪些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莲花能在淤泥中保持洁净。象征了君
7、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爱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莲花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象征了君子庄重质朴,不自我炫耀,彰显出一种谦逊的品格。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花竖直不生枝蔓的形态暗合了君子品行正直,表里如一,不攀附权势的人格。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写莲花香气远播,洁净挺立。正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正是君子端庄清正不可亵渎的体现。看来作者赞美莲花,其实赞美的是像莲花那样的人,即君子的高洁品质。因而在那么多可爱的水陆草木之花中。作者唯独喜爱莲花。莲的形象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做像“莲”那样不随世俗洁身自好的君子。我们再来把第三句有感情的读一遍。体会其中寄寓的作
8、者情感和态度。我们刚刚品读了文中描写和评价莲花的语句。感受了莲花君子般的高洁品格,体会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们进一步思考,作者写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请同学们把文中写到菊和牡丹的语句圈划出来,读一读。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我们一共可以找到三处:1 .第一处:这几句的意思是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作者开篇写了三种人对花的不同喜好。先说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我对莲花的喜爱。指
9、出我与前两种人在对花的喜好上的不同之处。2 .第二处:是作者对三种花作的评价。把花比作了人。作者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在作者眼里,三种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莲花具有君子品质,我们前面分析过了,我们来分析作者为什么对菊花和牡丹有这样的评价?我们先来了解唯独喜爱菊花的陶渊明。面对浑浊的官场,不愿为无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避世隐居。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因此,作者认为菊花代表的是花中的隐土。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象征着雍容富贵。一个“甚”字突出了世人对荣华富贵的喜爱程度。可见,追逐名利已经蔚然成风。而作者与他们都不同。唯独喜爱具有
10、君子品格的莲花。作者在对这三种花的不同评价中彰显了三种人不同的人生追求。表明自己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 .第三处:这几句的意思是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很少有新闻。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我们要特别关注这里两个字的解释。“鲜”是少的意思,“宜”是应当的意思。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前两处写三种花的语句都是按照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的,而第三处却发生了变化,变成了菊、莲、牡丹的顺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第二处对对应着第一处的顺序:揭示了三种花的不同象征意义。先说另两种花,再引出自己喜爱的莲花,表达自己对莲的情感、评价。第三处先写菊之爱和莲之
11、爱,把陶渊明爱的菊和我爱的莲放在一起。首先,两者有相似之处。莲是花中的隐土,莲是花中的君子。喜爱菊和莲的人都希望能不随世俗、洁身自好。“鲜有闻,同予者何人”突出有这两种志趣的人都很少。同时这两者又有不同之处:面对世俗,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避世去另寻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在世俗中坚守,保持高洁的品性。如果说陶渊明为了不同流合污,选择避世来独善其身已属不易,那么能像莲花那样身处淤泥而不染,在积极入世中坚守自己高洁的品质,就更加难能可贵了。作者把牡丹之爱放在了最后,感叹世上喜爱牡丹的人应当有很多了。巧妙地回应了为什么爱菊、爱莲,向菊、向莲的人是那样的稀少。一个“宜”字,一个“臭”字把作者对追名逐
12、利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因此,结尾这种顺序的变化,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既要颂莲之洁,更要讽世之浊。作者写爱莲说,不仅仅是赞美莲花的高洁,更是歌颂如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的高贵品质,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明,自己既不认同避世的人生态度,更是鄙弃和厌恶追名逐利的世俗心理0顾学习路径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课的学习路径。熟读课文之后我们首先分析了作者笔下莲花的特点,接着分析莲花中寄寓的作者情感,深入理解了莲花所象征的高洁品质,明确了作者寄寓在莲花中的人生态度和理想。最后,我们梳理文中写菊和牡丹的语句,探讨了写菊和牡丹的作用,进一步把握本文主旨,感
13、受作者的巧妙构思。第16课短文两篇把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这两篇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写法上都有相似之处。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志趣。两篇文章的主旨都借助于外物表达出来。陋室铭借助于陋室来表达;爱莲说借助于莲花来表达。使得文章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我们在阅读此类文章的时候,要首先从事物的特征入手,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寄寓在事物中的思想情感。两篇文章另一个相似之处是都通过写其他事物与作者所要歌咏之物进行关联。比如陋室铭写诸葛庐和子云亭。作者将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提并论,从而彰显自己做人的准则,表明心志。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坚守初心,做到清静守正,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爱莲说不仅仅写莲,还写菊和牡丹。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明自己既不认同避世的人生态度。更是鄙弃和厌恶追名逐利的世俗心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探究文章写其他事物的作用。来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1 .背诵爱莲说。2 .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16课第1、2、3、7、8题。今天的作业有两条:一个背诵爱莲说;第二个完成练习册第1、2、3、7、8,共五题。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