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离太阳最近的树.docx
《2.6 离太阳最近的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 离太阳最近的树.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从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2 .理解红柳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的主题。3 .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2 .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教学方法以教师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2、。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以此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1 .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思考课后问题。2 .查找作者毕淑敏的相关资料。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请谈谈你对西藏阿里的了解有多少?在这样艰苦的地方生长着什么样的植物?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由对阿里的介绍而引出在这里生长着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一红柳。今天,我们学习毕淑敏的这篇叙事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正是讲述这戈壁与沙漠上的风景林一一红柳。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红柳树的?作者对其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三、作家作品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1952年出生于
3、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预约死亡等。四、理清思路1 .自由诵读,概述内容。要求学生诵读过程中,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2 .共同梳理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1一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
4、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第一层次(第310自然段):描写“我”与“司务长”的对话情景,反衬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第二层次(第11-14自然段):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力量。第三层次(第15-18自然段):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及使用的方法。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注:结构上可以简单表述为:红柳挺立,雪域增色。红柳遭难,毁于人手。红柳消亡,尘沙肆虐。3 .重点品读,把握情感。(1)品读文中关于红柳树的描写,感受它的生命之美。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红柳与冰山有什么
5、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明确:显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相似点:冰山的主体隐藏在水下,红柳的根系掩埋在地下(伟大的力量都隐而不现)。意义:赞美红柳伟大的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显示出红柳蕴含着丰富的能量,有着不屈的精神。(2)品读人们挖掘红柳树的片段,理解课文意蕴。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明确: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理直气壮”的情态,他的“义正辞严”从反面衬托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一方面照应上文,侧面描写了红柳的顽强。另一方面营造出一种悲剧气氛。(3)品读课文第三部分,畅谈感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6 离太阳最近的树 太阳 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