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子和原子-导学案.docx
《3.2分子和原子-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分子和原子-导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凤凰城中英文学校2011-2012学年化学导学案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相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 .知道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在不停的运动着;(3)分子间有间隔;(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3 .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说明一些简洁的生活和试验现象。4 .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温故知新】1 .水不属于()A.纯净物B.化合物C.氧化物D.单质2 .在我们身边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水B.食盐(NaCl)C.酒精(C2H5OH)D.空气
2、【探究导学】一、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由于科学的进步科学家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视察到苯分子的真实图像(图36),后来又用探针胜利的移动硅原子并构成“中国”的文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文字(图3-7)。上述事实说明分子是O二、分子的性质探究1.从下列事实分子用肉眼看不到;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OOOO3Kg;如一滴水,所含有的分子数,由十亿人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须要数3万年还要多才能数完。假如拿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比,就似乎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你能获得有关分子的什么信息?。2.试验探究:分子的运动(教科书50页活动与探究)试
3、验步骤试验现象说明1.向盛有40m1.蒸馈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献溶液,搅拌酚醐溶液不能使酚献溶液变色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渐渐滴加浓氨水酚酰溶液变能使酚猷溶液变红3.将烧杯中的酚取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5m1.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A烧杯内酚l溶液变,B烧杯内酚l溶液O浓氨水具有性,氨分子运动到烧杯中,溶于水又得到氨水,使酚l溶液变。由于大烧杯的阻隔,氨分子不能运动到烧杯内。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日常生活中能说明分子这-性质的事实,思索探讨: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且在太阳底下比在阴暗处干得更快。这是为什么?【小结
4、】2.分子是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3 .注射器中的气体能被压缩说明100nII水与1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气体简洁被压缩;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苯分子的图像中有阴影;变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面又会重新鼓起来。上述事实均说明分子间,【思索】气体简洁被压缩,液体、固体不易被压缩,为什么?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与多种因素有关:气态液态心固态;温度越高,间隔越大;压强越大,间隔越小【思索】滴香油和一瓶香油都有香味;通常氧气能助燃,而二氧化碳却不支持燃烧,其根本缘由是什么?4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o三、分子的概念【探讨】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更有什
5、么不同?在这两种变更中水的化学性质是否变更?由此你能得出分子的概念吗?说明:(1)水变为水蒸气时,只是水分子之间的发生了变更,水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更;所以该变更是变更(即物理变更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更)。(2)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时,水本身发生了变更,变成了气分子和气分子,然后生成氧气和氢气,所以该变更是变更。(3)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获得结论】1、化学变更前后,分子发生变更。2、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记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归纳小结】一、分子的性质:二、分子的概念【课堂检测】1 .下列现象
6、不能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A.湿衣服晾一段时间变干了B.秋天校内内飘着桂花香C.2005年3月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D.中秋节在桂花园中赏月,我们能嗅到桂花香。2 .以下生活、学习阅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A、打气简能将气体压缩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D、海绵能吸水3 .用分子的学问说明下列现象。(1)俗语说,酒香不怕巷子深,(2)为什么气体简洁压缩,而液体难以压缩?(3)湿衣服在太阳下晾简洁干?4 .科学家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能干脆看到苯分子的图象这说明白一滴水中含有1.67X10*个水分子,这说明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Xl(2g,这又说明A、分子虽肉眼看不到,但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2 分子 原子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