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docx
《以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以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在探讨数学课堂上的核心问题时,我曾听到这样一个例子:教学“3X5是多少”的问题时,你告诉学生3X5等于15,这算不上是教学。如果问“3X5等于多少”,这就有点教学的味道了。而如果我们说“3X5等于14”,那这时学生会纷纷打起精神来用各种理由说服你,“3X5等于15而不是14”。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背后是教师对问题作用的理解以及在课堂上的运用,这也启发我对课堂提问有了更多的思考。基于教学实践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除了满足一般性要求,即具有真实性,符合日常逻辑;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兴趣;具有本质性,体现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还应具备以下几个特质。问题要突出挑战性。苏联
2、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即“已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应在这两种水平之间发挥作用,让学生做到“跳一跳,摘桃子”。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让课堂对话变成简单的一问一答,也不能过于困难,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有挑战性的问题既能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也能促进学生从已有水平走向更高水平。比如教学3的倍数特征,这是一节典型的规律探索课,如果教师直接将结论告知给学生,那数学学习就是机械的,学生没有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只知道结论,但3的倍数特征似乎又有些特别,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通过问题,让学生自然地发现3的倍数特征呢?在教学中,教
3、师先提出问题:“随便说一个数,老师能立刻判断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你们相信吗?”学生依次出题并验证,发现老师都猜对了。此时,有学生发言:“我们学过2和5的倍数,3的倍数肯定也有特征,这样就能很快判断了J于是,我提出关键问题:“是啊,3的倍数是不是也和2、5的倍数一样,有着什么样的奥秘呢?”学生联想到是不是也可以通过个位上的数来判断,但可惜很快就有人举出反例,看来这个方法行不通,学生似乎有些泄气。在解决挑战性问题时,教师要合理发挥作用,适时“出现”和“消失:接着,我进一步提示:“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再看看十位上的数呢?”同样,学生通过举例发现十位上的数也没什么规律。有了之前的经验,立刻有学生说:“我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问题 驱动 促进 学生 深度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