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刘骆两派风格差异.docx
《试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刘骆两派风格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刘骆两派风格差异.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试析鼎济鼓丑末寅初刘骆两派风格差异京韵大鼓是我国北方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清朝末年,木板大鼓随着破产农民流入沧县、保定又进入天津、北京等城市,当地人认为用河北方言唱木板大鼓有怯味,于是贬称其为“怯大鼓”,后经胡十、宋五、霍明亮等艺人的改革创新,使京韵大鼓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这之后,“鼓界大王”刘宝全将京韵大鼓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便形成了今天的京韵大鼓。在京韵大鼓发展的全盛时期,形成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刘宝全的刘派、白云鹏的白派、张小轩的张派、白凤鸣的少白派、骆玉笙的骆派等等。在京韵大鼓的发展历史上,曾有许多音乐家创造出了不少的经典曲目,丑末寅初就是其中之一,曾被各流派
2、代表人物演唱,具有不同的风格。而其也被选入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中,作为初中学段需要了解到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作。以下将对丑末寅初两大流派的不同演唱风格进行分析。在京韵大鼓的发展历史上,丑末寅初算是经久不衰的演唱曲目,1908年,百代公司灌制了一批京韵大鼓唱片,其中有金桂宝唱的丑末寅初;1929年胜利公司为刘宝全灌制了丑末寅初的唱片,从此丑末寅初广为传唱,成为经典唱法,1938年骆玉笙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演唱了丑末寅初,而骆派又不止一次灌制丑末寅初的唱片,除了1938年灌制的之外,还有1962年和1997年灌制的唱片,这使丑末寅初成为骆派具有抒情性的代表曲目之一,从而也证明了丑末寅初有经
3、久不衰的演唱历史。丑末寅初在长期发展中,刘派与骆派演唱的最具特点。先来说说刘宝全的刘派,刘宝全是清末民初红极一时的说唱大鼓艺人,在曲坛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鼓界大王”。刘宝全的艺术造诣很高,他的丑末寅初,嗓音脆亮,调门较高,突出了唱中有说的成份,具有高、亮、脆的特点。而骆派骆玉笙是在学习刘派的基础上,又融合了白派与少白的特点而形成的,她的演唱嗓音甜美,有宽广的音域和自然悦耳的颤音,她善于演唱,尤以激越、挺拔的“嘎调”最为动人,被誉为“金嗓歌王”。她的丑末寅初更接近于歌曲的演唱,具有抒情性和歌唱性,具有柔、细、媚的特点。除了这些大的区别以外,在细节上还有一定的区别:一、唱词唱法上的不同表现在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丑末寅初 京韵大鼓 刘骆两派 风格 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