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何去非《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何去非《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何去非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秦之为国,一而已矣,而关东之国六焉。使六国之君,知夫社稷之实祸在秦,而相与致诚缔交,戮力以撰秦,即秦诚巧于攻斗,则亦何能鞭笞六国,使之骈首西向而事秦哉?又况得以而夷灭之也?盖其不知虑此。凡所以早朝而晏罢者,皆其自相屠毙之谋。此秦所以得收其敝,而终为所擒也。盖六国之势,莫利于为从,莫害于为衡。从合则安,衡成则危,必然之势也。方其为从于苏秦也,秦人不敢窥兵函谷关者十五年。已而为衡于张仪,而山东诸侯岁夜秦祸,日割地以求事秦之欢,干至于地尽而国为墟。六国固尝收合从之利矣,然而终败于为衡之害者,其祸在乎自战其所可亲
2、,而忘其所可仇故也!齐、楚自恃其强,有并吞燕、赵、韩、魏之志而缓秦之祸;燕、赵、韩、魏自替其弱,有疑恶齐、楚之心而胁秦之威。是以衡人得而因之,散败从约。秦必气及而赞喝教人人发迫聿购秦唯怂甚狸后之也。曾不知齐、楚虽强,不足以致秦之畏,而其所甚忌者,独在乎韩、魏也。韩、魏者,实诸侯之西蔽也,势能限秦而使之无东。秦苟有以越之,我得以制其后,此秦之所忌。使齐、楚、燕、赵审夫社稷之实祸在秦,而知韩、魏之为蔽于我,固守从约,并力一志,则秦甲不敢轻越函谷,而山东安矣!(节选自何去非六国论)材料二: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
3、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节选自李桢六国论)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秦以气A恐B而势喝之C故D人人震迫E争入购F秦G唯恐H其独后之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被,文中指遭遇,与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思不同。B. “卒至于地尽”与“怀王卒行”(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卒”字意思相同。C. “自惩其弱”
4、中的“惩”,与汉语成语“惩前球后”中的“惩”字意思相同。D.视,文中表示比较,与六国论中“子孙视之不甚惜”的“视”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去非认为,倘若六国能采取正确的策略,即使秦国擅长作战,也难以使六国臣服,更不用说将六国一一消灭。B.何去非认为,齐国、楚国仗着自己国力强大,有吞并燕、赵、韩、魏四国的野心,导致四国下定决心投靠秦国。C.韩魏两国靠近秦国,从地理上看,是齐、楚、燕、赵四国对抗秦国的天然屏障,具有牵制秦军向东进攻的作用。D.李桢认为,嵋山以东的六个诸侯国中,没有一国的实力超过秦国,他们拥有的地理形势也不像秦国那样有利。13 .把文中画
5、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凡所以早朝而晏罢者,皆其自相屠毙之谋。译文:(2)固守从约,并力一志,则秦甲不敢轻越函谷,而山东安矣!译文:14 .关于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何去非、李桢、苏洵在各自撰写的六国论中有什么不同的思考?请结合相关文章分别概括。(3分)【答案解析】10. CEG11. C解析A项“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通“披”,穿着;B项两句中的“卒”均为“最终”之义;C项中的“惩”,苦于/因受打击而引起警戒或不再干;D项“子孙视之不甚惜”中的“视”字为“看待”“对待”之义。12. B解析导致四国下定决心投靠秦国的原因不仅仅是齐国、楚国仗着自己国力强大,有吞并燕、赵、韩、魏
6、四国的野心,还有强秦的胁迫。13. (1)大凡他们很早上朝,很晚退朝的原因,都是在谋划着在自己人中间如何互相倾轧。(所以,表原因;晏,晚;屠毙,残杀、倾轧,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假如他们能坚守合纵的盟约,齐心协力、统一思想,那么秦国军队就不敢轻易越过函谷关,靖山以东的各国就安全了!(从,合纵;轻,轻易;山东,崎山以东,各1分,句意1分。共4分。)14. 何去非:六国战略判断上出现了失误,忽视了真正的敌人秦国,而将可亲近的国家当作敌人;李桢:不顾自身国力,六国都想称霸,导致自我削弱走向灭亡;苏洵:楚、韩、魏三国均以割让土地自保,致使六国全部覆灭。(或:敝在赂秦)(每点1分,共3分。意
7、思相同,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国作为一个国家,仅仅是众多诸侯国中的一个而己,而函谷关以东的诸侯国有六个。假使六国的君主,懂得国家实际上的祸患在于秦国,而能够相互间开诚布公地结交,齐心协力地来对抗秦国,即使秦国确实长于攻击战斗,那又怎么能像用鞭子抽打那样蹂蹒六国,迫使他们一道俯首向西侍奉秦国呢?又怎么能将他们一个一个消灭呢?大概,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该考虑的是这一点。大凡他们很早上朝,很晚退朝的原因,都是在谋划着在自己人中间如何互相倾轧。这就是秦国能够从他们的弊政中渔利,而他们最终被秦国征服的原因啊。大概六国的形势,没有比实行合纵的策略更有利的,没有比实行连横策略更有害的。合纵国
8、家就安全,连横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形势。当初他们采取苏秦合纵策略的时候,秦国人十五年都不敢兵出函谷关来炫耀武力。之后他们采取张仪连横的策略,靖山以东的诸侯国每年都遭到秦国祸害,天天割地给秦国来求得秦国的欢心,最终发展到土地被占尽,国家成为废墟的局面。六国原本曾尝到合纵的好处,可是最终却败于实行连横策略带来的祸害,其祸端在于他们与那些可以亲近的国家交战,而忽略了自己真正应该仇视的敌人的缘故啊!齐国、楚国仗着自己国力强大,有吞并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的野心,而把秦国的危险放在次要地位;燕、赵、韩、魏等国苦于自己国力弱小,既有怀疑、厌恶齐国、楚国的心理,又被秦国强大的威势胁迫。因此提倡采用连横策略
9、的人能够趁机而起,合纵的联盟也就土崩瓦解了。秦国以气势来恐吓他们,所以人人都胆战心惊,争着同秦国讲和,唯恐只有自己落在后面。他们竟然不知道齐国、楚国虽然强大,但不足以使秦国畏惧,而秦国非常忌惮的,只在于韩国和魏国。韩国和魏国,实际上是其他诸侯国在西面的屏障,它的位置和国势能限制秦国使它无法向东进攻。秦国如果想有所作为越过韩魏向东进攻,那么韩魏两国就可以断其后路,这是秦国所忌惮的。假如齐、楚、燕、赵能明察国家实际上的灾祸在于秦国,而懂得韩国、魏国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道天然屏障,坚守合纵的盟约,齐心协力、统一思想,那么秦国军队就不敢轻易越过函谷关,靖山以东的各国就安全了!材料二:后代人们厌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那个时候,蜡山以东的六个诸侯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但他们沉溺于相互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假使有诸侯国拥有像秦国一样有利的地理形势,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未必不能像秦国一统天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竟然想要求他们长保合纵如亲,相互帮助,怎么可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