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新课标教案.docx
《《最后一课》新课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新课标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最终一课新课标教案教学设计:1 .本课时为第三课时。2 .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探究选材以及人物描写上该留意的问题。3 .主要手段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4 .教学总体思路是在前两课时对都德最终一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与读本上郑振铎同题小说的比较学习,巩固学问,并进一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拓展学习,学习片段作文的写作。详细步骤:一、预习:课前布矍学生读郑振铎最终一课(见读本大海的呼唤),每个同学做好以下三项工作:1.查找并分类整理郑振铎的有关资料:(此项工作在课前完成,意在培育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5 .结合都德的最终一课的学习,自己找寻角度分析一下两篇文章的异同;6 .找出两篇最终一课中你认为最精彩
2、的片断。评价: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生平: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与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探讨会,并主编文学探讨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提倡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见。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和许广同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抗战成功后,参与发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后一课 最后 新课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