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汉译琐谈.docx
《《最后一课》汉译琐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汉译琐谈.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最终一课汉译琐谈最终一课汉译琐谈都德的最终一课是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自1873年发表以来,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并常被选为中小学的语文教材,流传广泛,脍灸人口。小说的情节很简洁,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务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终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样一篇小说,在起先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中国,是很易引起共鸣的。梁启超曾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认为,“小说有不行思议之力支配人道”的功能,因此,他极力强调小说要以开通民智,改造国民思想品德为己任。这当然主要是针对创作小说而发,但可以说,近代文学史上的许多翻译作品
2、也是以此作为自己的神圣宗旨的。最终一课被介绍到中国来,首先就是因为它的爱国主义。这可以从先后发表的几种译文上得到佐证:1913年1月发表的匪石译本将最终一课标明为“教化小说”,1915年5月发表的江白痕译本则标明为“爱国小说”,两者不谋而合都强调了作品的爱国性质及其教化意义:此外,胡适的译本和江白痕的译本还分别对小说的篇名作了改动,胡译为割地,江译为小子记之,明显,译名强调的是对丧权辱国的刻骨仇恨。这些细微环节已颇能说明问题,但更值得引起留意的是,上述三种译本都特别慎重地在译文前加有按语,有的甚至还有跋语,这些“序跋”,更清晰地表明白他们翻译这篇小说的意图。目前发表的最终一课的最初译本是由匪石
3、翻译的,发表在1913年1月31日出版的湖南教化杂志2卷1期上。译者生平不详,以“匪石”为名者大约不会许多,故未知是否即南社成员陈匪石。据郑逸梅先生南社丛谈裁,陈匪石早年曾留学日本,“庚辛之林,新学渐盛,他任课幼幼学堂,时以国家积弱之故,与列强国力外张之由,勉励学生,谓:&lsqu。;学必有用于世,始名为学&rsqu。;。”从上述记我看,陈匪石从日文转译此作也是有可能的。其译者按语日:“西历一千八百七十年,法兰西与普鲁士交哄,法人大败,普军尽据法之东境。明年,进攻法之巴黎,法人力竭不能御,乃为城下之盟,赠款五千兆弗郎,约合华根二千兆元,盖五倍于我国庚子赔款矣。赔款之外,复割阿色司、那恋两省之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后一课 最后 汉译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