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宝《晋纪总论》中的“治道”.docx
《干宝《晋纪总论》中的“治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宝《晋纪总论》中的“治道”.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干宝晋纪总论中的“治道”千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自幼博览群书,出仕后曾担任佐著作郎。东晋政权刚刚建立,干宝就由王导举荐出任史官,并受命撰修晋纪。晋纪取法春秋,采用编年体,记载了西晋宣帝至愍帝间一百余年之事。晋纪一书文字简约、记事审慎、议论得当,得到了历代史家的交口称赞,有“良史”的美誉。晋纪总论是附于晋纪全书之末的一篇历史评论,干宝以慷慨之情总论西晋一朝的历史,剖析司马氏为政的得与失,寄寓个人的政整治管理想。晋纪总论回顾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与司马炎祖孙三代四人创业立国的历程,突显了司马氏起于乱世而致太平的宏伟事业。继而采用对比的方式,表达惠帝一朝的混乱现状,揭露选举失当、是非
2、不明的混乱现状,哀悼天子失位、王室操戈的悲剧。西晋一朝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引发了干宝的思索,促使他将目光转入到对治世之道的探讨上。干宝将礼义道德视为“治道”的基石,认为礼义道德关乎国家安危,并辅以周朝崛起兴盛的史实加以印证,最后总结西晋为政的过失,探讨亡国的深层原因,在篇末以“曲终奏雅”的方式寄寓个人对现实的期待与展望。纵观晋纪总论一文,骈散兼行而又文法井然,议论精警、切中时弊,确为魏晋文章的典范。在辞章之外,这篇史论常为人称道地地方在于晋纪总论延续了“春秋笔法”。历代史家常常以“直”来评价干宝,正是缘于他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春秋笔法”精神在于实录,陈寿、陆机、王隐、皮预等人编
3、纂晋史,对高贵乡公曹里被弑一事都避而不言,只有干宝晋纪据实记载,这得到了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高度赞扬。在晋纪总论中,千宝一以贯之地秉持了实录的精神,毫不避讳地直陈西晋朝政的过失。在论述西晋短祚而亡的深层原因时,干宝尖锐指出世风败坏的根源就是司马氏“不及修公刘太王之仁也”。统治者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导向,以至于道德沉沦、礼法崩坏,土人不再像汉代那样笃守名教礼法,出现名不副实、重利轻义的不良风气,整个社会陷入“耻尚失所”的价值缺失之中。作为东晋的史官,干宝并没有对司马氏统治的西晋现实加以回护,而是秉笔直书,真实地记录了现实,加以严厉批判,坚持了史家的立场。当然,如果仅凭借实录的精神,晋纪总论还不足以为历
4、代史家所推崇。晋纪总论的价值更在于干宝对人事盛衰的关切,对治世之道的思考。自春秋以来,直至司马迁史记,史家都在关注“天人之际”,思考天道与人事的关系。干宝也不例外,我们看到他在商讨人事盛衰时也受到了“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例如他言及西晋创业时以“天符人事”解释司马氏灭蜀,又将周代兴盛视为“天命昭显”。但干宝在天人关系上并非完全遵循汉儒旧说,而是呈现出个人独特的思考。他十分重视人的主动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晋纪总论中“以德配天”的观念窥探一二。干宝虽然承认了帝王之兴是天命所定,但他更加强调君主不可妄为,应当保养道德内涵,顺应大义。西晋亡国并非无命,而是君主不修仁德,故而干宝总结道“人能弘道,非道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晋纪总论 总论 中的 治道
![提示](https://www.1wenmi.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