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始点”及其实践意义.docx
《论亚里士多德的“始点”及其实践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亚里士多德的“始点”及其实践意义.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亚里士多德的始点及其实践意义摘要:在古希腊哲学中,似乎并不缺少对始点的追问和追寻,但只有亚里士多德才把始点问题说得清除。亚里士多德的“始点”概念,是对前人的继承和批判,是对所以是的是的追问。亚里士多德认为始点”是哲学对真理的追求,对“本原”和原因的追问,这是形而上学所必须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才能获得这一概念。如果说,哲学的思考是哲学家在沉思生活中开展的实践活动,是把始点呈现在表象里、把握在意识中,那么相较于哲学式的沉思生活,政治生活更符合城邦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大多数人的实践活动均在城邦制中展开,在此基础上,道德德行的习惯养成得以使“始点”嫌念在政治生活中实现了其实践意义。因此
2、,对于个体的好生活和城邦的公共生活而言,始点的实践意义大于它在哲学上的理论意义。关键词:“始点真理;努斯;逻各斯;实践活动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使用了“始点一词,并且将始点或本原”连用,试图说明事物运动最初的本原和原因。亚里士多德指出1真理是离不开原因的”,由此可见把握事物的“始点或本原”尤为重要。在亚里士多镌看来,只有把握世间万物的“始点”,才能真正地把握事物的原因和过程。亚里士多德的始点和本原”并非简单地对前人的蜕念进行总结归纳,和前人思想一致的是亚里士多德也希望通过把握事物的始点”来理解事物。而与之不同的是,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对“始点”的探索就一直存在于前人的哲学之中,“质料”被普
3、遍认为是事物的始点或本原”,亚里士多德并未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如果“质料”是事物的“本原”,事物的“始点”则会囿于某一具体事物之中,“始点”应该先于具体的事物。这种区别对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西方哲学中关于事物的本原”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始点“本原和原因对事物所以然的考察是对“始点或本原”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将“所以是的是”作为对事物所以存在和运动始点的探索根据。苗力田先生将希胞原文翻译为所以是的是”,并对所以是的是和作为存在的存在”在注释中进行了区分。苗力田先生认为,作为存在的存在”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性,而所以是的是是讨论事物何以如此的原因,对实体的“本原”和原因进行追问,强调了实体的先在
4、性。在形而上学中始点或本原”在连用时是两个并列的词,都是在追问原因。亚里士多德也单独地使用过“始点和本原,在不同的语境中均有不同的意义。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的开篇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对“本原”做出了解看:.本原的意思或者是事物中运动由之开始之点二他列举了几种开始之点:线段的起点;事情的开端;内在于事物的“始点”;外在于事物的“始点”;可变化的东西变化的意图;技术;事物最初。在这一章中亚里士多德也表达了原因和“本原”具有基本相同的意义,所有的原因都是“本原,本原”即开始之点,因为原因和“本原基本同义,所以始点0的原因也是多种的。在形而上学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在对前人思想的梳理过程中质疑了前人哲学中“
5、始点”的可靠性。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关于“始点”的四种原因,即四因说通过1四因说将所以是的是”放在了首位,取代了前人关于始点或本原“的“质料”。以“质料”作为始点或本原是指”在那些最初进行哲学思考的人们中,大多数都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以质料为形式,这种哲学思考认为所有存在着的东西均是“质料”,是以某种形式呈现出的实体,实体无论有多少种,均是作为“始点”的,质料”的形式变化。实体来自质料”,在最终消灭之后又回归千“质料”之中,因此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始点”和“终点”均是“质料”。作为载体的某种或多种“质料”所呈现出的事物的本性是永恒的,这些裁体可以是远古时代人们所崇拜的“水,也可以是第欧根尼认为的“气”
6、和赫拉克利特认为的“火”或者是阿那克萨戈拉所说的“同素体”。但上述学者对“始点”的确认,都是基于将“质料。作为“始点,亚里士多德也正是因此对上述学者所提出的始点”进行了质疑和批判:然而如若像这样继续进行下去,事情自身就会广阔起来,强制人们探索下去。如若生成和消灭果然只出于某一种或多种本原,那么事情怎么会这样出现,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基于“质料”形式变化而呈现出的本性的永恒,忽略了其他原因而将本原归结于“质料”本身。亚里士多德继而否定了料因”和动力因同时存在的观点,在他之前有部分学者持有这种观点。巴门尼德和恩培多克勒将感情和欲望作为事物存在的始点”,但他们掌握的仅仅是部分原因。他们对事物运动的始点
7、”的态度并不清楚,对自身所持观点并不能合理地把握,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在使用哪一种原因来阐述事物存在的“始点”,这让运动和事物存在的“始点1分离开来,或者机械地归结为理智,或者将其分裂开来。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则是主张存在就是“一,质料的“一或是眼理的“一:虽然他们偶尔会提出两种原因的观点,但他们讲得也同样不清楚,“从他们所设定的以及所说的来看,数学的物体和可感觉的物体并没有什么两样我想.关于可感的物体他们没有什么特别可说的。”柏拉图虽然也认为“始点”是由两种原因构成,但是相较于上述学者,他所持观念更为先进,柏拉图在此引入了“形式”用以把控感性事物,同时他也认可“质料”方面的原因,“形式”为“一,
8、大和小”则是“质料”。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里存在着矛盾,质料1作为实体的本原,反复产出不同的实体,但“形式并不同每个实体相匹配,因为“一”是“形式”的原因,所以柏拉图提出的原因并不是事物变化和运动的“始点工由此可见,亚里士多镌对前人关于“始点”的批判是对原因的追问,前人对事物存在原因的总结以一种笼统的方式呈现出来,带有个别经脸的色彩,实体被赋予了另外一种意义,不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实体。.我们忽略了智慧在于寻求日常所见事物的原因”,日常所见事物的1始点”并不能用抽象的实体概述,前人所列举的原因并不能合理地解释事物所以是的是工以“质料因作为始点对事物运动的原因做出解释,不能清楚地说明事物运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亚里士多德 及其 实践 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