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帕金森病中左旋多巴诱导异动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要点(全文).docx
《2024帕金森病中左旋多巴诱导异动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要点(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帕金森病中左旋多巴诱导异动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要点(全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024帕金森病中左旋多巴诱导异动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要点(全文)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世界第二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线、肌强直和姿势障碍。这些运动症状与中脑的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丢失密切相关。目前,左旋多巴(1.-dopa)仍然是PD药物治疗的金标准,其可以有效补充PD患者体内的DA水平。PD早期,患者服用左旋多巴效果显著,因为DA能神经元能够有效储存外源性DA并调节其释放,维持纹状体内DA受体(dopaminereceptor,DR)的生理功能然而,长期服用左旋多巴会出现左旋多巴诱导的异
2、动症(1.evodopa-induceddyskinesia,1.ID)。国外研究报道,接受左旋多巴治疗10年后,80%-90%的患者会出现1.ID。随着病情的发展,左旋多巴使用剂盘的增加进一步加剧1.ID,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文中旨在探讨左旋多巴诱导1.1.D的病理生理机制,就目前国内外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或临床试验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指导。1、1.1.D的流行病学PD患者在应用左旋多巴3-5年后开始出现1.ID,随着使用左旋多巴剂M的增加,相关症状也会进一步加重,提示左旋多巴是导致1.ID的直接原因。然而,一项研究(2014)表明1.1.D与PD疾病进展的关系更为
3、密切。另一项研究(2010)也显示,1期或15期PD患者没有运动并发症,而4期或5期患者中有60%出现1.ID,该研究支持1.ID的发病率随病情加重而增加的观点。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左旋多巴可能会以多种方式影响1.ID的表现,包括给药制剂的类型和作用模式。1.1.D的另一个主要发病风险因索是PD的发病年龄。有研究发现,年轻患者发生1.ID的风险更大,在40-49岁的PD患者中,服用左旋多巴5年后,有70%出现1.ID;而在50-59岁的PD患者中,有42%出现1.ID。与男性比较,女性更容易发生1.ID。此外,体重较轻和病程中体重减轻患者也会增加1.ID的风险。2、1.1.D的类型及临床表现按
4、照与左旋多巴效果时项的关系,1.ID主要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剂峰异动(peak-dosedyskinesia,PDSK)、双相异动(diphasicdyskinesia,DDSK)以及“关期”肌张力障碍(off-perioddystonia)o一般而言,左旋多巴诱发的1.ID从母初受PD影响的一侧开始,表现为舞蹈样动作、肌阵率、静坐不能、肌张力障碍,等。舞蹈症和肌张力障碍通常出现在面部、口腔、躯T和四肢,而其他类型则多见于手足C此外,舞蹈症主要表现为不自主运动,特征是无目的、无节律且生硬;肌张力障碍主要表现为肌肉持续性收缩;肌阵挛是指全身一块肌肉或一组肌肉突然抽搐或抽动。PDSK是1.ID的最
5、主要形式,75%-80%的患者会出现相关表现。PDSK发生在左旋多巴血药浓度峰值时,主要特征表现为舞蹈样运动,但也可能出现四肢、躯干或口面部肌肉的肌张力障碍。虽然通过减少左旋多巴剂量可以缓解症状,但是既要保证左旋多巴治疗效果,又要避免产生异动,两者之间的平衡难以掌握CDDSK多出现在左旋多巴的血药浓度出现波动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加大剂量可以改善症状。“关期”肌张力障碍通常发生在左旋多巴血药浓度水平最低的时候。由于患者夜间通常不服药,因此常在早晨消醒时,体内左旋多巴的血药浓度降至最低,这类1.1.D大多发生在清晨,表现为最初受PD影响的侧脚内翻或同侧脚趾向下卷曲,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值得注
6、意的是,早发性PD患者也会出现类似症状,临床医生需要将其与1.ID进行区分。3、1.1.D的病理生理机制当大脑功能正常时,DA通过DA1.型受体(D1.R)剌激直接通路,并通过DA2型受体(D2R)抑制间接通路。PD患者中,直接和间接通路之间存在不平衡,内侧苍白球(g1.obuspa1.1.idusinternus,GPi)过度活跃,抑制了丘脑运动,进而限制了相应运动区的活动。此时,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transporter,DAT)从左旋多巴中摄取外源性DA并将其储存在突触前小泡中。因此,PD患者早期在接受左旋多巴治疗时,突触间隙中的DA水平相对稳定,治疗效果较好;随着疾病进入晚期
7、阶段,DA能神经元和DAT的严重丢失会导致其储存DA的加力度失。当患者服用左旋多巴时,突触间隙中的DA浓度明显增加,进而诱导1.ID的发生。此外,1.ID的产生机制还与DAR受到的脉冲式剌激、非DA能神经递质的异常改变、皮质-纹状体突触可塑性变化密切相关。3.1 DAR水平受到脉冲式刺激与1.1.D的发生密切相关患者接受左旋多巴治疗时,其纹状体中DAR的水平会发生变化。研究表明,在出现1.1.D的灵长类动物模型中,可以观察到纹状体中DIR的密度增加,而D2R的水平并没有发生一致变化.表明D1.R参与了运动障碍的发生,而D2R对其病理影响可能较小。研究发现,DAR的脉冲式刺激是1.ID发生的主要
8、机制C在非PD患者的大脑中,纹状体DAR是持续激活的,而在给PD患者注射左旋多巴后,由于左旋多巴的半衰期较短,会出现脉冲式剌激,进而改变基底节的输出,导致毋常见的1.ID形式出现,即PDSKo简单来说,在PD早期阶段,剩余的DA能神经元会储存来自左旋多巴带来的过肝的外源性DA,大脑中DA水平可以保持稳定。随着病情的发展和DA能神经元的不断丧失,DA不再能正常储存和释放,出现波动性耗放,最终大脑中DA水平与血浆中左旋多巴的浓度相对应,对异常变化的DAR产生脉冲式刺激,导致患者出现症状的波动。3.2 非DA能神经递质的异常改变对1.ID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左旋多巴在黑质DA能神经元脱段为DA,随后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帕金森病 中左旋多巴 诱导 异动症 发病 机制 治疗 进展 要点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