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暗示教学的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永正老师暗示教学的艺术.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于永正老师示意教学的艺术示意教学,是指老师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示意原理,以多种多样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正如洛扎诺夫所说:“创建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动身,在学习的沟通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示意组织起来。”示意教学,目的就在于给学生施加各种影响,创建各种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个人的潜力,使之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于老师擅长最大限度地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围绕教学目标,给学生施以示意。一、语言示意:让学生体会话中之话。语言示意,是指通过语言形式给对方以示意,言语者通过说话时语气的变更、语速的改变、语音的凹凸等来表达
2、自己内心的世界,让听者去体悟。听过于老师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于老师教学语言蕴含丰富,但学生大多知道他的潜台词。请看关怀的教学片断:师:小挚友,我们就是山村小学的那个班。我们正在上课。这时(扮周总理的男生脚步轻轻地走进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和老师握手,一边说:“老师好,小挚友好!”)师:(问扮演总理的小挚友)你的脚步为什么那么轻。生:我怕影响大家上课。(笑声)师:是这样。但是,问“老师好”和“小挚友好”能用一样高的声音吗?想一想(面对全班学生)大家都想一想,生:不能。问“老师好”声音低一点,问“小挚友好”声音应当高一点。师:是呀!因为小挚友多,而且离得远一点,所以声音应当高一点。再来一遍好吗
3、?(该生又重新表演了一遍。)师:演得其好,不亚于王铁成。(众笑)我想,看了表演,小挚友确定会读好。谁来读?(指名读,齐读,读得声情并茂。)师:谁接着读第三节?(指名读。当读到:“他在我身边坐下来,拿起我的语文课本,轻轻地问:&1.squo;是讲这一课吗?’我赶忙回答说:&Isquo;是的。’,老师示意停下来。)师:假如周总理听了你读的这一句,确定会给你提个小小的看法。(对大家)小挚友,周总理睬给他提个什么看法?生:这位小挚友读对话时声音太大,总理听了确定会说:“小声点,别影响大家上课!“(众笑)师:对呀!读这里的对话,声音千万别大,静静地说。请你(刚才读的那位小挚友)重
4、读这一节。(该生这次读得特殊有感情,对话读得既轻又亲切。)师:大家都像这位小学友一样,把第三节读一遍。(全班自由读第三节。接着又指名读了第四节,齐读了最终一节第五节。)上述教学片断中,当学生朗读总理问话时声音大了一些,于老师没有干脆指出,而是以“假如周总理听了你读的这一句,确定会给你提个小小的看法,小挚友,周总理睬给他提个什么看法?”示意这个同学读得不精确,示意其他同学,他读得不够好,想想看为什么,从而让学生在“该怎样读,为什么”的探究中,加深语言内容、语言情境、语言情感的理解。为了引导学生仔细倾听老师范读,从中领悟读书要求,于老师以“小挚友,学语文,首先要读,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要把课
5、文读好,还真不简单”的提示,从反面示意学生要仔细读,并示意在老师朗读时要聚精会神地听。正因为如此,课堂出现了“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全文,学生聚精会神地看读”的意境。二、形象示意:使学生了解形中之意。在课堂教学中,于老师擅长借助自己的体态给学生传递各种信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种表情,都寄予着自己“丰富的心理话”,以使学生心照不宣。如一次于老师根据“基础训练”里关于写一个人的要求,准备上课时请一位会拉手风冬的同学为大家演奏一首曲子,然后将她的动作外貌写下来。可他进教室发觉黑板没擦,一黑板数学题。他略一沉吟,产生了一个念头。于是,他拿起黑板擦一下一下地擦起来,嘴里说:“或许是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
6、生没来得及擦;或许是个别同学的题没做完,不能擦”话音未落,几个学生快步走上讲台,夺过于老师手中的黑板擦儿。于老师忙说:“咱们合作,优劣互补,我擦高的,你擦低的。”他对其中的值日组长说,“正好有两个黑板擦儿。其余同学请回座。”这一切不过三分钟。学生们表情很困难,有内疚,有自责,也有愧疚。于老师又忙说:“同学们多懂事儿!纷纷争着擦。”老师一边指着手上的粉笔末儿,一边说:“咱们这节作文课有东西写了。把刚刚发生的事儿写下来怎么样?题目就叫擦黑板。”在上述的课前插曲中,示意的运用令人折服。当他看到满黑板的数学题时,当机立断,调整教学内容,以自己擦黑板的行动给学生示意:老师心里着急,课不能按时起先了;接着
7、以两个“或许”的缘由推想给学生示意:老师并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使学生转移视线:在学生出现“内疚”“自责”“埋怨”的心理后,又以“拍粉笔,末”的动作示意:老师并没有指责之意,以使学生放松心理。这样,课堂的意外事情竟然成了教学的意外情境。三、活动示意:使学生理解动中之蕴。有目的、有安排地组织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教学活动,把教学意图渗透其中,也可使学生受到教化。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往往处于最自然的状态下,各种思想及特性特征都能在老师面前暴露无余。因此,针对学生状况进行示意教学,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如教学小猫种鱼,于老师就将引导理解童话所说明的道理寓于活动之中。课文结束后,他这样引导:“小挚友,小猫一看种的鱼全烂了,确定会跑回家去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我把小鱼种到地里,怎么不长小鱼呢?猫妈妈会怎么说?”探讨以后,他请一位学生戴上头饰扮小猫,一位学生戴上大猫头饰扮演猫妈妈,由猫妈妈把道理讲出来。虽然“猫妈妈”不能讲出“生搬硬套”的话,但是鱼不能种在地里,做事要动脑筋之类的话还是说出来了。这样把情理的教化寓于自我感受、自我体会的表演之中,比干脆让学生说出受到什么教化,要好玩、有效得多,而且这样的表演以训练语言为主要目标,又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