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伤寒诊疗常规.docx
《感染性疾病科伤寒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性疾病科伤寒诊疗常规.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感染性疾病科伤寒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病前2-3周有不洁饮食或与伤寒病人接触史,既往未患过伤寒,未进行伤寒菌苗接种,或进入伤寒流行疫区后,在几日至三周可发病。2 .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1-2周(3-60日)。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四周左右,可分为四期。(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日内达到39-40,常伴全身不适。本期末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2)极期:病程的第2-3周,有典型表现,且易出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高热:稽留热为典型的热型,常持续2周左右,39-40Co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或有隐痛,以右下腹明显
2、。相对缓脉。肝脾肿大。意识朦胧、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重者呈现虚性脑膜炎表现。玫瑰疹:约于第3病日出现,躯干上部为多,为色淡红、稍高出皮肤的小形斑丘疹,约1周消退。(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步下降,病情缓解,仍应注意肠出血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常。3 .临床类型:本病可有下列各型(1)轻型。(2)暴发型(重型)。(3)迁延型。(4)逍遥型。(5)顿挫型。(6)小儿伤寒。(7)老年伤寒。(8)妊娠伤寒。4 .复发与再燃:本病复发率一般为10%左右。在病程的2-3周左右,潜伏在体内病灶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重新繁殖,再次引起菌血症而引起
3、复发或再燃。5 .实验室检查(9) 一般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减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严重病人病程较长,或并发肠出血时,可出现贫血表现。尿:高热病人可有轻度蛋白尿。粪:在肠出血情况下,可有粪便潜血或血便。(10) 细菌培养:进行伤寒杆菌的病原学检查是本病的确诊依据。检材可取自血液、骨髓、粪、尿、玫瑰疹刮出液等。血培养:尽可能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以含胆汁的培养基为好。抽血量需10m1.。第1-2周阳性率可达70-90%o骨髓培养:适用于血培养阴性的疑似伤寒的患者。阳性率可达90机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本试验在病程第1周常呈阴性反应,第2周开始阳性率上升,第4周阳性率可达70-90机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染性 疾病 伤寒 诊疗 常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