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六国论教学设计I教学目的I、解作者以史论政,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反对屈辱求和的、关切国家命运的爱国思想:2、学习本文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3、相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案工4、积累本课的文言学问教学方法卜串讲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I教学课时I: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故事: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耍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
2、,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若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其次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个宅不示弱地湍走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二第五个镇定自若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心中有数地端走了青菜。全都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打算兴奋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他说出r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兄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减政并吞六国)二、解题I、论,是一种论说文体,“
3、论者,议也J六国论,即论述六国(灭亡的缘由)。2、作者简介苏沏(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苏洵二十七岁时,应试不中,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克,发愤读书,潜心钻研,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最终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他卜.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苏洵非常关切政治,他的文章,大多针对时政有感而发。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优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举荐他
4、。时公卿十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仿照。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讥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3.写作背景:作行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陵,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懦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倒戈,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克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方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是频为相像的,国难当头,冲突尖锐,所以苏洵写了6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
5、北宋统治者改弦吏张,勿蹈没辙.三、整体感知课文1 .老师范读,正音,并提示学生留意朗读节奏。率赂案耶(ShUai)思厥先祖父(jud)暴霜露pi)抱薪救火(Xin)与顾而不助五国也(yu)燕赵之君(yn)洎牧(ji)以谗诛Cchiin)革灭殆尽(因2 .学生依书下注择,粗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课堂提问。四、研习课文()研习课文第段1、学生疏通第一段字词句,老师补充(1)非兵不利:兵器,名词(2)或曰:有的人(3)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4)率贿秦耶:一概,全都,副词。(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建,承接上文,表示对缘由的说明,副词.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6)句式:赂秦
6、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日弊在赂秦也。:也。表推断,固定用法,古文中称为推断句。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D提问:六国灭亡的缘由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学生探讨,老师点拨明确:“弊在购秦“是六国灭亡的缘由。作者解除“兵”“战”缘由.归结到购字上。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2)提问: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明确:一是从贿秦的国家说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贿案的国家说不购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第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争论。(4)师生共同明确思路,试背第一段。作者先明确中心
7、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终明确观点。贿秦力亏板书:弊在赂秦故日I葬在,赂”不贿者以购者丧(二)研习其次自然段I、学生齐读其次自然段,留童字音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其次段留意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1)其实百倍:他的实际数量。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其实2)固不在战矣:原来、当然,副词。(3)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祖父”,是两个总音节词(4)固不战而强弱输窿已判矣:分,引申为辨别、清清晰楚的意思。(5)至于颇里,理固宜然:宜,应当。颂救,古义,灭亡,今义,翻到。(6)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宾语”之”省略)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其次段。(1)
8、提问:这段中作者从哪个方面论述六国破灭的缘由,照应了第段的哪句?分几层意思?运用什么论证方式论述?分组探讨。探讨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明确: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财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缘由,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板书具体论证过程。“得”与“亡”的对比“难”与”易”的对比“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引古人名言印证。(2)学生顺思路试背其次自然段.五、课堂小结本篇课文开宗明义提出了中心论点,乂列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协助中心论点。其次段从秦的土地来源,点明”赂秦”的危杏,只能换“一夕安粮Z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有力论证了“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布置作业1、熟背
9、第一、二自然段.2、预习三、四、五自然段。七、板书设计-赔秦力亏(一)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故日:葬在路”不贿者以贿者丧(二)“得与亡”的对比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难”与“易”的对比对比论证”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引古人名言印证.引证法其次课时一、检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诵状况1、指名背诵(35名)2、学生齐背一、二自然段二、接着研习课文内容(一)研习第三自然段I、学生齐读第三段,留意读准字音。2、学生参照注解自洋第三段,随时质疑,老师解疑。(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2)可谓智力孤危智力,古义智谋和力气,今义,相识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实力等(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4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究竟)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句话。明确:“与赢而不助五国也J(2)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共同点一一形势环境相同,处秦茶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士,义不赂秦。不同点一一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剌秦王招致祸害。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提问:最终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状况,使论证更加深化全面,中心论点更加显明有力,同时乂为下文进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
11、动层。板书:(1)齐国;与忘不助五国(2)燕国:用剩簿为计速祸分论点2不赔者以路者丧赵国:牧以谗侏用武不终(3)齐人勿附燕客不行输*或未易量(反面假设)赵将犹在(一)学生顺思路背诵第三段(二)研习四自然段I、学生齐读四自然段2、请两名同学试翻译留意下列加点字词的的意义和用法(1)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厘相待”。(2)并力西向:名词做状语,“向西”(3)为秦人积威之所动:为.所,表被动的一种句式(4)日削月割:名做状,“日日”“月月”3、内容分析(I)提问:本段可分两两房?前一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届有什么作用?哪句话可以概括段意?明确:以“悲夫”为界分为两层。上一段末
12、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主动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以六国灭亡作结,白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一一承上启下“为国拧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战!”(2)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明确:呜呼一一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泰的主见。悲夫一一又回到历史中,泳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同,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索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3)提问:最终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争论,明确了六国赂案的根本?象由,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状况
13、,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逼,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耍重蹈历史的覆辙.三、研习第五段.1、重要词句:(1)可以:可,可以:以,凭。(2)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之二秦国:后“之”,的。(3)苟,假如(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追随;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2、内容分析(1)提问:第五段或明或暗地做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明确:第五段虽没有干脆绽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若干秦”):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段位比较、实力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2)提问:第五段是否多余?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
14、什么作用?明确:第五段并非多余,是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是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丁历史,武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揖蹈历史覆辙。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四、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学生探讨,自由发言2、老师点拨本文是史论,但不是进行史学分析,也不是就史写史,而是就史立论,以古鉴今。对中心论点的论证,运用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突出的运用J对比论证。运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3、明确:(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2)论点显明,论据严密(3)语言生.幼,气概充足五、拓展延长1、作者观点是全对,全错、还是部
15、分对?为什么?参考:灭六国统一天下人心所向:秦能统一(变革):用/连衡策略:弊在赂秦。(文中关于灭六国的由,作者以偏概全。)六、布置作业I、进一步落实背诵。2、归纳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等现象。七、板书设计写作特点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显明,论据严密语言生动,气概充足六国论教学反思、备课过程中的考虑1 .学情、教情分析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重在说理,对高一学生来说,趣味性不强,课堂教学较难出彩。主题明确,课本注释非常具体,难点也不多,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本人教授文言文是弱项,所以选讲这篇课文,以挑战自我。2 .基本构想以活动为主,供应能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努力实现学问与实力、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统一。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育文言文学习的实力。既重过程又重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