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远去的回声.docx
《不曾远去的回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曾远去的回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不曾远去的回声腊月刚过十五的月光,在被冷风吹过的寂夜里,愈发显得清亮,在窗前洒下参差斑驳的碎影,让人陡峭几分平和与清醒。翻阅耗时将近一年编纂的理解精神初稿,我的思绪很自然地进入到一个独特的世界,那是一片经过时间沉淀、萦绕着诸多感受的世界。(一)几年前,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有记者找到我,想让我谈谈“理解万岁”口号的情况。为准备采访,头天晚上,我打开床底下一个很久未曾动过的储物箱。那里面的东西,都和“理解万岁”有关。发黄的剪报,尺寸不一的老照片,带着各种笔迹的信件,还有绣花的手帕、印有各种纪念标志的毛巾等。这些物品一旦进入视线,过去的日子就像原本散落的珍珠,一下子被串联起来。它们是我的人生
2、记忆,也是“理解万岁”口号的见证。它们背后的故事,故事中的人和事,一切的一切,都那样珍贵。我是1979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学生。那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被文革压抑了十年之久的思想与精神活力,借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浸染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洋溢在年轻的大学生身上。青春、理想与人生,在诗歌、辩论、喇叭裤、录音机的伴奏下,显得那样鲜亮明媚,那样充满生机。临近毕业的日子,也是最让人激动和不安的日子。热血的青春、满腔的抱负,究竟该在哪里安放?应该说,对于当时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来说,毕业选择还是很多的,可以去学校,去媒体,还可以选择去政府部门。现
3、在回过头来看,我还是以为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军装,选择了充满牺牲和挑战的老山前线。因为正是这个选择,让我后来有了与多数同学不同的生命基调和生活轨迹;也让“理解万岁”成为我一个独特的记忆符号,一处伴随我、激励我、影响我的精神标记。1983年秋,我与来自全国二十五所地方大专院校毕业的青年一起,进入长沙工程兵学校(现为国防科技大学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一年之后,经过严格的军政训练,我们以实习排长的身份,奔赴老山前线。炮火硝烟,生死考验,青春热血,军人价值,祖国母亲前线的时光,影响我一生。那里有我的初心,那里有我的梦想,那里有我精神高地,那里是我真正长大的地方。1985年初,我在猫耳洞接到通知,
4、离开南国的红土地,参加共青团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登上演讲台,硝烟已经远离,掌声鲜花齐至,百感交集。但是,随着与后方青年的交流增多,我发现很多青年大学生其实并不是真正了解、理解前线战士的精神世界。比如有人曾问,“战士们之所以这么勇敢,是因为有战场纪律的约束吧?”还有人认为,战士们这么勇敢是不是想立功啊?显然,这些问号说明青年学生们对当时前线将士的了解程度还显得非常有限。为了表达这种感觉,在一次座谈会上,当北京师范大学马立竞同学要求我给他们题字的时候,我在他们的班级日志上写下了“理解万岁”四个字,意思是希望青年大学生透过前线官兵的英雄事迹,理
5、解同龄人在前线流血牺牲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前线官兵们谈论“理解”问题,不是为个人乞求“怜悯式的理解”,他们希望得到后方人民在更高层次上的理解,那就是一自己在战场上做出的无私奉献,能够唤起更多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唤越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关心祖国强盛和民族的腾飞,并为之做出奉献。应该说,“理解万岁”这四个字,是当时众多青年军人、特别是前线将士的共同心声。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题字被当时跟随报告团采访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并很快进行了报道。1985年5月17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发表专题评论,标题就是“理解万岁“理解万岁”口号由此在全国传播开来,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当代一句著名口号。1998年底,“理解万岁
6、”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起,被中国青年报列为改革开放二十年最响亮的十句口号之一;2001年初又被人民日报列入“百年口号回顾”(二)打开储物箱的那个晚上,我独自一人坐了很久。那些与“理解万岁”相关的人和事,特别是那一个个青春的背影,那一幕幕激情燃烧的画面,在那个夜晚就像洪水一样喷涌出来,扑向我的脑海,让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应该说,当年我在一个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场合提出“理解万岁”,并不是我一时兴起的发明创造,而是代表当年前线战友们说的一句心里话。“理解万岁”记录的是当年参战官兵特有的精神景观,其背后饱含着牺牲奉献、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等众多主题词,凝结着成千上万战友的青春乃至生命。在战争
7、结束后的日子里,每当我听到身边有人说出“理解万岁”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一一那些逝去的青春与生命,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定格,而是不断在延伸。这些年来,我思念他们,脑海里经常闪现他们青春阳光的笑脸,经常挂着泪水从梦里醒来。静夜如整,睹物思人。在无尽的思念与回忆当中,我突然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作为“理解万岁”口号的提出者,我不能让它就这样安静地躺在储物箱里,我应该主动做点什么。这样的事情,不论大小,不管以何种合适方式,都可以算作对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烈士的一种祭典。同时,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鞭策,一种人生的暗示。(三)2009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是改革开放30年。在这样的背
8、景下,很多与此相关的文化记忆,在人们身边营造出颇为浓厚的怀旧氛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不少人以一种相对客观和冷静的心态感悟并未远去的历史。比如,有关恢复高考的,有关国企改革的,有关下海创业的,当然也有对那场边境作战的。于是,“理解万岁”作为一个时代的烙印,很自然地又一次进入到媒体的视野。2009年10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军史巨著强军之路一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丛书,邀请我撰文理解万岁诞生记,对“理解万岁”的提出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篇文章随后被不少媒体转载。这一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组织上派我到国防大学基本系联合战役指挥员培训班学习。从多年机关工作中的繁杂事务中,突然进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曾 远去 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