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二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科技含量高,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息息相关,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是其主要特征。“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我国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条件、配置机制、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就要求大力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
2、,促进生产力实现新的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新质生产力”是高效汇集创新要素、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传统的生产方式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来提高生产力,存在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问题。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创新要素高效汇集,以更高的发展效率和效能持续升级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产力。进入数字时代,数据成为联接科技创新、人才聚集、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产业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掾的现代
3、化产业体系,更加注重生产要素协同互动,促进更多科技、人才、数据等优质要素融入实体经济,形成“新质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国把握住新科技革命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形成“新质生产力二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当前,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握住实现制造业技术和产业高端化升级的历史性机遇。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有助于我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重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全球科技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开辟,新动能新优势加速重塑,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
4、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由新产业与新技术迸发出的“新质生产力二将带来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发展。我国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行业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过去数十年的经济建设使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总量大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的优势逐步彰显,为进一步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漳。我国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素资源优势。一是科技实力跃升,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笫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二是
5、人才聚集,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预计超过600万人年。三是数据要素赋能显著。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建成,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成效显现,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有序开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积极推进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良好基础。以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制度基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二不仅需要推动生产要素质量变革,更需要推动政府服务和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变革,激发实体经济和要素发展活力,营造良好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一是要深化科技、人才、数据等优质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有效的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
6、进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绩效优化。二是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布局,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领域,鼓励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开展全球创新与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助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根基在实体经济,方向是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能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曳待大力培育与发展。在此背景下,一是需要着力提升基础软硬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绐水平,强化核心产品自绐保障能力;二是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试点培育一批战略性
7、新型产业与未来产业先导区,切实解决新兴产业发展中产生的各类实际问题;三是需要加强地方战略性新型产业与未来产业项目的窗口指导,引导地方在建设新兴产业链过程中差异化布局、互补式发展。高效汇集创新要素,推动建立有效的创新生态体系。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关键在科技创新。具体而言,一是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型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加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供给并向企业转移转化。二是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赋智”制造业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三是强化技术研发、标准制修订、测试评估、创业
8、孵化等优势费源汇聚,支持建设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创新成果转化试验地、未来场景应用引领地、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地。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筑新的人才红利。当前,虽然我国人口发展面临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但我国高学历人口规模十分可观,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人口红利”正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一是落实推进以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为基础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认证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型产业与未来产业的人才集聚,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指引,增强校企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促进产学研
9、一体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流通及开发利用机制。数据要素是数字时代深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不断凸显。赋能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是要支持市场主体依法合规开展数据采集,统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二是要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治理体系,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三是要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数据开发利用模式,在确保数据安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调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参与数据价值开发,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发挥要素协同配置效应,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协同互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求拥有数量庞大、质量优良、结构合理、配置有效的科技、人才、数据等优质要素,并且建立起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要素效率。为此,一方面要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推动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力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等,力争在科技、人才、数据等优质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上实现重要突破。另一方面,要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示范,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