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docx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摘要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2018年以来国际发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共识及新分类。与之相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织了专家组,在中国2001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国内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分类、应用现状及新证据,对传统药物的新认识和新适应证及新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提出推荐意见。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已逾百年,B前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随着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新的作用机制及适应证的认识不断发展,特别是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结果
2、发表后,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安全性备受关注。近年来国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新共识和新分类陆续发表IZ3)o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律失常学组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学组共同组织专家组,结合我国2001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及近20年的研究进展,以心律失常治疗理念的改变为基础,以规范临床医生合理与规范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为宗旨,制定本版专家共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一、明确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首先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症状、不影响预后的心律失常,多不需治疗。确定需要治疗者,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的证据较少,如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早期节律控制可改
3、善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部分药物甚至可能恶化预后。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或减少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等的影响,不应都以消灭或减少心律失常为主要目标,且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目的则是控制心律失常。二、兼顾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心律失常多与其他疾病伴发。除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外,多数情况下,基础心脏病、心功能或心肌缺血是决定预后的因素。心律失常的治疗需在基础疾病已有的治疗证据和指南基础上,权衡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着重考虑可改善预后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房颤时的抗凝治疗等。三、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药物的抗心律失常谱
4、,当多种药物存在相似作用时,需考虑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对于急性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重点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尽快终止或改善心律失常,必要时联合电复律:慢性心律失常的长期治疗多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以及与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的协同性。避免影响或忽视基础疾病的治疗而过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因顾虑药物不良反应而不用药或给药剂量不足。四、协调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符合非药物治疗适应证者,应根据指南进行推荐,药物用于提高疗效或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1.antab1.ecardioverterdefibri1.1.ator,ICD)放电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主要考虑电转
5、复/除颤或起搏等EyH,0无法或不能接受非药物治疗者,应根据疾病和药物的特点,使用有效且安全的药物8O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与药理学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方法1 .VaughanWi11iams(VW)分类:1975年英国牛津大学的Wi11iams根据药物的电生理特性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4类:I类为钠通道阻滞剂,包括Ia、1.b.IC类:11类为8受体阻滞剂:In类为钾通道阻滞剂;N类为钙通道阻滞剂。2 .西西里分类:199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在西西里岛依据药物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及发病环节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了分类%3 .抗心律失常药物最新分类:2018年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现代分类,在VW分
6、类和西西里分类的基础上,扩展为8个大类,21个亚类,涵盖了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药物和在研药物。新增加的临床用药包括:0类窦房结起搏电流(I.)抑制剂,1d类晚钠电流抑制剂,11类中be亚类分别为B受体激动剂、毒蕈碱M受体抑制剂与激动剂和腺件AI受体激动剂,H1.类中包括了超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1.Q和瞬时外向钾电流(J)的抑制剂等,IVb类肌浆网钙释放通道阻滞剂,VH类通过上游机制降低心律失常及其病死率的药物,等。4 .三种分类的评价:Vw分类简单实用,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和应用,不足之处是药物作用靶点过于简单,且未涵盖一些广泛应用的药物。西西里分类较复杂,不适合临床使用。2018年新分类全面,
7、且包含了尚在开发中的药物,有待临床应用及验证。5 .本共识的分类框架:本共识在VW分类的基础上,结合2018年新分类的部分内容,在I类中增加了Id亚类、Iv类中增加了IVb亚类,其他类中增加了窦房结1.抑制剂、其他自主神经调节剂及腺昔等,并结合中国实际补充了尼非卡兰等药物。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一)I类药物(钠通道阻滞剂)抑制峰钠电流(IG可降低心房、心室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动作电位(ac1.ionpotentia1.,AP)幅度和最大除极速率,增高兴奋阈值,减慢传导,抑制异位自律性和阻断折返激动。0相除极幅度降低,继发钙内流减小,抑制心肌收缩力,可加重心功能不全。晚钠电流处于AP
8、的复极期,在正常心肌中的幅度小,在长QT综合征(1.ongQTsyndrome,1.QTS)3型和心肌缺血等病理状态下幅度增大,。根据药物与钠通道结合、解离的动力学特点及晚钠电流选择性,分为4个亚类。1.1a类:阻滞钠通道开放,与钠通道解离时间中等,阻滞强度中等解离常数()10s:可抑制快速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r),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ctionpotentia1.duration,APD)、有效不应期(effectiverefractoryperiod,ERP)和QTC间期。常用药物有奎尼丁、普各卡因胺和丙如胺。对多种类型心律失常有效,因抑制传导、延长QTC间期及致心律失常作用,可增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律失常 药物 临床 应用 中国 专家 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