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厚电极的容量衰减机制.docx
《锂离子电池厚电极的容量衰减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离子电池厚电极的容量衰减机制.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锂离子电池厚电极的容量衰减机制现在高续航新能源车的需要迫使电池的能量密度越来越高,使用具有高负载密度活性材料的厚电极是最实用的策略之一,然而,它们的长循环使用过程中,却伴随着电化学性能的严重衰减,功率性能得不满足,容量保持率也越来越差,那究竟什么原因是导致性能变差的瓶颈呢?Kyu-YoungPark等人通过设计不同面积度的厚电极探究制约电池衰减的关键过程。1 .实验设计以NCM622:炭黑:PVDF97:1.5:1.5比例并加NMP混合成浆,经涂布、烘干和掘压后,制备成面密度不同(20和28mgcm-2)两种厚度的扣电半电池(2032),压实在2.8-2.9之间,为了确保较好的孔隙率:多通道设
2、备充放电循环,充放电区间2.8-4.3V,倍率IC约为150mAg,每20次循环后做EIS、化学组成和形貌表征等相关表征分析。2 .结果与讨论下图是两种厚度的电极截面图,分别是70和100Hm(标准电极、厚电极),其余的孔隙率、IC电流密度等设计参数基本保持一致,然后进行IC循环测试,在图c中发现,虽然100U1.n的厚电极相对70m只有40舟的容量增加,但电池循环100次之后,厚电极只有36舟的容量保持率,而标准电极还有76%的容量保持率,即使考虑到体积比容量,在图C中衰减后的厚电极依然比电极低很多,有意思的是,在图c中,即使在最初循环过程中,厚电极和标准电极循环曲线接近,衰减程度相似,随着
3、循环增加,厚电极表现越来越差。在说明所观察到的较差的电化学性能时,作者注意到厚电极可能会受到动力学限制,这些动力学限制是由于载流子的迁移快慢引起的,在电化学过程中该反应迁移速率要么由锂离子传输控制,要么是沿电极积累的电子传输。并且,在每种情况下,假设电子和锂离子对电极的主要供应来源是从电极/集电体的界面、电极/电解质的界面进行的,在每种情况下,反应后两者都会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在图a中,解释了锂因子迁移慢决定反应速率的过程,在嵬近集流体的一侧,由于长距离的锂离子不能很快地迁移过去,导致该区域的电化学反应速率较低,而在匏近电极液的一侧,锂离子和电子均保持较高的浓度,所以反应能很好的进行;在图b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锂离子电池 电极 容量 衰减 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