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快充技术设计要点解析.docx
《锂电池快充技术设计要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电池快充技术设计要点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锂电池快充技术设计要点解析目前锂离子电池正在朝三个方向发展:(1)更快的充电速度,当前智能手机的充电倍率普遍在1C,而最大充电倍率已经达到6C,最快16min即可将手机充至满电;(2)更高的能量密度,目前4.45V体系平台已经成熟商业化,4. 48V甚至更高的电压平台成为了热门的研究方向;(3)更长的循环寿命,过去几年3C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要求为500次循环,而目前各大厂商已经将其提高至800次循环。所谓快充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给电池以最快的充电速度,将电池电量充至满电或者接近满电的充电方法,但是需要保证锂离F电池能够达到规定的循环寿命、相关安全性能以及电性能。目前,普通的商用锂离了电池也可以
2、偶尔人倍率充放电,但是其长期人倍率充放电会导致其循环寿命的大幅度衰减。快充型锂离子电池需要经过专门的快充选材、设计,才可以达到客户的要求。本文根据长期的快充电池设计经验,论述了快充型锂离子电池的设计要点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1、材料方面在锂离子电池中,1.i+的扩散过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1.i+从正极材料中脱出、1.i+在电解液中迁移、1.i+通过隔膜、1.i+嵌入负极以及1.i+在负极材料内部的扩散。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快充性能需要在这几方面进行研究。图1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模型图一般地,负极材料内部的固相扩散系数相对较小,限制r负极材料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能力,成为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1.i+在电场
3、和浓度梯度的作用卜由正极迁移、扩散至负极,这其中经历r液相扩散,电解液的浓度对于快充性能的提升也有明显的影响。隔膜的孔隙率决定了1.i+迁移量,隔膜孔隙率小,则大电流充电容易造成堵孔,隔膜的厚度决定1.i+扩散的距离,隔膜越薄,其扩散的距离越小。1.1 负极材料石墨材料具有二维层状结构以及低电压平台等优势,层向C-C问距可达O.340nm,且1.i+可嵌入石墨的层间,形成层间化合物1.ixC6,成为最常用的负极材料之一。石墨的层状结构使得1.i+必须从石墨的端头嵌入,继而扩散至颗粒内部,增长扩散路径。小的层间距使得1.i+的扩散速率较低,在进行大倍率充电时,1.i+容易在石墨表面沉积形成大量锂
4、枝晶,造成安全隐患。目前常用表面包覆改性来改善材料的性能。软硬碳的层间距比石墨稍大,有利于锂离子的犷散,通常石墨表层包覆软硬碳改善石墨的电化学性能,即通过表面修饰作用,在石墨表面形成无定形结构的碳层,增加了锂离子通道,改善锂离子扩散,提升其倍率性能。在设计快充型锂离子电池时,通常采用小颗粒以及软硬碳包覆的负极材料。1.2 电解液高浓度电解液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有实验研究在三甲基磷酸(TMP)溶剂中制备了5mo1.1.锂双(氟磺酰)亚胺(1.iFSI)组成的磷酸盐基电解液,其与石墨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且形成了稳定的富UF的SE1.层,有效阻碍锂金属电池中锂枝晶的生长。另有实验研窕在传统碳
5、酸乙烯酯基电解液中添加丙脂或丁睛助溶剂,其显著增强了电解液的电导率,并极大地促进了电池在低温(-20C)的大倍率充电能力,这意味着电池可以在低温下实现快充。为了更好地实现快充,应选择具有高浓度、高电导率以及低粘度的电解液.1.3 隔膜隔膜的质量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倍率、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为确保隔膜具有电子绝缘性、低电阻、高离子电导率、耐电解液腐蚀、高浸润性等性能,在选用隔膜时主要考察隔膜的厚度、孔隙率、透气率、浸润度、孔径、穿刺强度和热稳定性等指标。其中隔膜的厚度、孔隙率和透气度对锂离子电池快充影响较大。厚度薄,孔隙率大,透气度高时,锂离子从正极传输到负极的阻碍就
6、小,充电过程中的极化作用就小。隔膜的厚度和孔隙率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性能。在设计快充电池时,一般选择薄的和高孔隙率的隔膜。2、结构因素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结构根据其制作方式主要分为4种:普通结构、极耳中置结构、多极耳结构、叠片结构.普通结构正负极只有一个极耳,极耳位于极片的一端,通过卷绕的方式制作:极耳中置结构极耳位于极片的中部,一般通过激光清洗、间隔涂布、贴胶带等方式处理,电池的内阻较小,倍率性能较好:多极耳卷绕极片有多个极耳,极耳位置根据设计各有不同,电池电阻更小,电池的倍率性能更好:直片电池通过将极片裁切成特定的形状,通过正负极交替折叠制作,每层中都有一个极耳,这种结构的电池倍率性能
7、最好。2.1 极耳中结构有实验研究了极耳位置对于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极耳的位置对于锂离子电池内阻以及倍率有明显的影响,极耳处于正负极的中间时,电池的内阻以及倍率性能最好,其性能接近叠片工艺的电池。图2为极耳中置结构与正常结构的对比图,常规结构极耳位于极片的一端,极耳中置结构极耳位于电池极片的中部。()正常结构(b)极耳中置结构图2极耳中置结构与正常结构对比表1为两种结构的电池性能差异,同一型号采用极耳中置结构以及非极耳中置结构电池内阻、宜流电阻(DCR)相差较大,常规结构内阻达到30mQ,极耳中置结构内阻只有17mQ:50%荷电态下常规结构的DCR为56.6mQ,极耳中置结构为47.4mQ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锂电池 技术设计 要点 解析
![提示](https://www.1wenmi.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