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赏析.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赏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意思是说,恶劣的环境可以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促使他们枳极努力去改变现状,从而实现生存和发展,最终变得强大;而舒适的环境则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导致堕落,最终在安逸中消亡。这就好比温水煮青蛙的道理。这段文字出自孟子告子下。舜是在田间劳作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筑墙的工人中脱颖而出,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人中被挑选,管夷吾是从狱卒手中获得自由并被任用,孙叔敖是从海边隐居处被召入朝廷,百里奚是从市场中被挑选出来。因此,天将重任交予这些人时,必先让他们经历心灵的磨难,劳累身体,饥饿肌肤,空虚贫困,让他们的生活混乱不堪,以此来考验
2、他们的意志和忍耐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能力。人往往需要经历困境才能改变,需要在心灵上受苦,在思考上斟酌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自己的品质。如果进入政府没有学问,出外没有敌国,国家就会灭亡。只有经历忧患,才能明白生命的真谛,最终在安逸中消亡。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使他的身心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空乏其身: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为,所行。所以:用这些来。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
3、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恒:常。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征验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r解他。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拂,通弼,辅弼,辅佐。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
4、,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死:使死亡。相关试题及答案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3 .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答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答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
5、的一般意义。5 .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答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 .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全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答围绕“成材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可。7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原文 翻译 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