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蔬菜基地建设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蔬菜基地建设规范.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ICS65.020.20B05DB3205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DB3205/T1402018代替DB3205/T1402007苏州市蔬菜基地建设规范2019-01-01实施2018-12-31发布苏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代替DB3205/T1402007苏州市蔬菜基地建设规范,与DB3205/T140200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新增了5个引用文件,原引用文件改用最新版本; 修改了总则: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新特点、蔬菜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蔬菜消费的新要求以及生产的新情况,重新进行定位; 修改了土地整
2、理:对复垦田平整作出要求,新增了排灌系统章节;修改了硬件建设:对道路、沟渠及栽培设施中的塑料大棚、网室等建设的标准与规格进行修改; 修改了附属设施:对建设用房建设标准进行了修改,新增了冷链系统和标示标牌; 修改了其它设施:新增了育苗设施、废弃物处理和快速检测章节; 修改了实行标准化生产:新增了集约化育苗章节,病虫害综合防治全部改用绿色防控技术,新增了清洁生产章节。本标准由苏州市农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苏州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吴江福康农业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建方、潘复生、查国贤、黄洁、高会会、蔡林运、蒋春华。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
3、205/T1402007o苏州市蔬菜基地建设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苏州市蔬菜基地建设的总则、规划选址、土地整理、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台账记录。本标准适用于苏州市蔬菜基地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8321.(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GB137352017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NY/T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4、通则NY/T26242014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总则NY/T29702016连栋温室建设标准NY50102002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DB32/T15902008钢管塑料大棚(单体)通用技术要求3总则基地建设应符合苏州市“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产地环境条件良好,整体设计科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设施、设备配套完善,实现标准化生产,突出绿色生态,充分体现和展示蔬菜生产绿色、安全及高效的产业发展方向,示范引领全市蔬菜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基地的规划要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体现其科技的先进性,设施装备的现代化,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的完美结合;提升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优质高效
5、生产的栽培目标。4规划选址4.1 规划一般根据地形地貌和建设要求,以现有道路和基本水系为规划基准点,整体规划基地路网、水利、绿化和生产系统,并进行合理分区。4. 2选址基地的选址要符合地方政府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以保证基地的长期稳定发展;新建蔬菜基地宜选择地势平缓(坡度25。以内)、交通便利、有充足水源的地区,同时具有可持续生产的能力。蔬菜基地空气、土壤、水源质量符合NY50102002要求。5土地整理5. 1土地平整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排、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及蔬菜生长的需求,对农田、水系、路渠进行综合整治,实现田面平整,减少横向地表坡降。平整后应做到地平土碎、土层深厚(耕作层应在2
6、0cm以上)、土壤肥活、排水顺畅。土层较薄的农田、复垦田,应通过客土回填,使农田土体厚度达到50cm以上。5.2 土壤改良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土壤应符合GB15618-2018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II级以上标准和GB/T30600-2014相关要求。5.3 排灌系统5.3.1排水沟渠充分开发河流和地下水资源及天然降雨,合理布局和修建排水沟、蓄水池等设施,提高抗灾能力和水源利用。基地排水系统主要由主沟、支沟、棚间沟三部分构成,应做到三沟配套。要求日雨30011m能够及时排出,百日无雨保证灌溉,旱生蔬菜地下水位在80Cm以下。雨季能排涝、防洪有保障,特大洪水有预案
7、。5.3.2灌溉系统按照能满足蔬菜需水及抗旱要求,因地形、水源进行规划设计,应利用蓄水池、喷滴灌等设施达到“保障需求与节水灌溉相结合”的原则。6硬件建设6.1布局原则遵循科学、生态、安全、清洁、实用的原则,整个基地建成拥有独立的生产、办公、贮存、检测、包装及废弃物处理等场所。基地布局合理,沟渠路配套,格田成方,绿化成行。6.2道路应根据蔬菜生产的需要,结合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沟渠布局,设立主干和支干道路,并与区外现有道路相接。一般硬化主干道路宽4m511,主要生产区硬化次干道路宽2m311田间道路基高度以20Cnr30Cm为宜,常年积水区可适当提高;在暴雨集中区域,田间道应采用硬化路肩,路肩宽以2
8、5cm-30cm为宜。田间道路建设应符合GB/T306002014要求,同时注意基地四周和渠道两边绿化配置。6.3沟渠一般延主干和支干道路设置主沟和支沟,主沟与支沟相连通,并由主沟与外界相通,排除田间积水。主沟底宽40Cnb上口宽80Cm90cm,深IlOCm120cm;田块中每隔30m40m建支沟宽30Cm35cm,上口宽45Cm50cm,深40Cm50cm;大棚之间设置棚间沟,一般宽35Cm50cmo主沟与支沟应硬化固定设施。6.4栽培设施6.4.1塑料大棚根据生产需要建设8m宽的单体钢管大棚或连栋钢管大棚,建造应符合DB32/T15902008和NY/T2970-2016的要求,新建旱生
9、蔬菜基地宜不少于基地面积的60虬6.4.2网室栽培根据生产需要和季节变化在棚架上方覆盖遮阳网,在棚架周边防虫网。搭建连片分体式立柱棚架、单体规模小于2000m?为宜。6.4.3喷管、滴管应在钢管大棚、防虫网等设施内配套使用膜下塑料软滴管或喷滴管。6.5电力、泵站基地宜申报足够用电量,建有可靠匹配的电力设施,合理设置配电箱,配备相对独立固定的泵站等设备。6. 6附属设施6.6. 1建设用房建设用房按建设规模的3%5%进行配置,包括办公管理区、分拣车间、仓储库、快速监测点等,以保证基地的生产用房、管理用房及农产品加工和贮藏用房等的需求。6.6.2标示标牌基地要有明显的标志和标牌,标明四置、面积及基
10、本介绍等。6.6.3冷链系统基地从生产和销售的实际出发,建设一定规模的冷藏、速冻库,购置冷藏车。6.7其它设施6.7.1育苗设施每个基地宜设有育苗温室、大棚、恒温催芽箱、温床等育苗设施,夏秋育苗应配有防虫网、遮阳网设施。6.7.2农业机械耕地、整地、播种、移栽、植保、采收、搬运、初加工等至少3个(含)环节以上有配套机具,如小型拖拉机、果蔬保鲜库等。有农机操作人员,有存放农机固定场所。6. 7.3废弃物处理基地宜在20X666.67m?30X666.67m?范围内,设置蔬菜植株残体堆混发酵处理专用处理池,放入蔬菜植株残体集中堆置高温发酵堆混,规划建造直径2.5m3m,深1.5m。6. 7.4检验
11、检测在生产过程监控管理的基础上,利用快速检测技术及时对上市蔬菜进行监控,确保基地蔬菜质量的相对安全。7软件建设7. 1建立机构要建立基地领导小组,对于规模在100X666.67耐以上的基地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12名;要有较为完善的营销队伍,以保证农产品的有效销售。7. 2管理制度应制定科学的生产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并张贴于墙上,确保基地生产经营有序进行和责任的可追溯。7. 3制定计划基地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种植蔬菜品种,制定相应的茬布局,合理安排生产计划。7.4实行标准化生产7.4.1集约化育苗选用优质的种子,在完成灭菌、催芽等播前处理后,利用专门的育苗设施,采用以穴盘育苗为主要方式的集约化育
12、苗,集中培育、统一供应优质适龄壮苗。7.4.2病虫害防控7.4.2.1防治原则针对蔬菜生产条件与栽培特点,以保护生态环境、节本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紧紧围绕农药减量使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为核心,优化集成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7.4.2.2防治措施在蔬菜生产中充分利用棚膜、地膜、遮阳网等栽培设施,合理调节温湿度进行农业生态调控减轻病害发生,应用“灯诱、性诱、色板诱杀、食诱”四诱技术对害虫开展专项诱杀,利用防虫网、防草膜等对病虫草害直接进行物理阻隔,优先使用生物农药,配套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农药应符合G
13、B4285、GB/T8321.(19)和农产品“三品认证”的规定,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7.4.3施肥应用配方施肥取代传统“大水大肥”的水肥管理模式,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配合运用叶面施肥技术,实行均衡施肥。选用肥料应符合NY/T496-2002的规定。实现精确灌溉、精准施肥,优选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操作应符合NY/T26242014规定。7.4.4清洁生产蔬菜残体100%进行无害处理。农药废弃包装、残破农膜等回收和处理,使用后剩余的瓶罐等集中收集,不得直接扔在田间地头或者水体中,定期对收集的该类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7.4.5风险防范7.4.5.1对基地可能产生的旱灾、涝害、风害等自然灾害,建立防范机制和应急预案。7.4.5.2基地应按照相关蔬菜标准要求组织生产,科学管理,正确安全使用投入品,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8台帐记录基地应建有田间档案、生产经营记录台帐、农业投入品应用和产品采收记录台帐;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