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成分听课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的成分听课记录.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空气的成分听课记录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空气的成分授课教师:XXX教师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教材版本:青岛版科学二、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在教室里挥舞几下,将塑料袋口扎紧,然后提问:“同学们,这个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呀?”学生们回答是空气。教师接着说:“那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里面都有哪些成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空气的成分。”通过这个简单的小实验,引发学生对空气成分的好奇,顺利导入本节课主题。(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与空气成分相关的现象图片,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动植物呼吸等,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这些过程中所起的作
2、用。然后讲解空气并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以及其他杂质。2 .介绍氮气的性质和用途,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常用作保护气,如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可以防止食品变质;在工业上也用于合成氨等化工生产。氧气则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动植物呼吸都离不开氧气,它还能支持燃烧,在医疗、工业炼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用简单的图表对比氮气和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主要气体成分的特点。(三)实验探究(15分钟)L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套实验装置,包括一个玻璃
3、水槽、一支蜡烛、一个玻璃罩、一盒火柴、一盆水。教师先示范实验步骤:将蜡烛固定在水槽底部,点燃蜡烛,然后用玻璃罩罩住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当蜡烛熄灭后,将玻璃罩慢慢放入水中,观察水在玻璃罩内上升的高度。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点燃蜡烛,有的负责操作玻璃罩,有的负责观察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他们发现蜡烛在玻璃罩内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玻璃罩内水面上升了大约五分之一的高度。教师巡视各小组实验情况,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规范指导,比如提醒学生在点燃蜡烛和操作玻璃罩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烧伤或玻璃破碎。对实验现象不理解的小组,教师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如可能是蜡
4、烛燃烧不充分或者玻璃罩密封不严等。教师讲解实验原理:蜡烛燃烧消耗了玻璃罩内的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玻璃罩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玻璃罩,上升的水的体积大约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从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四)小组讨论(10分钟)L实验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问题如下:在实验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除了我们实验探究的氧气,空气中的其他成分还有哪些作用呢?2.各小组积极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有小组分享在实验中看到蜡烛熄灭和水面上升,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且在空气中占一定比例;还有小组讨论得出稀有气体可以用于制作霓虹灯,因为稀有气
5、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等。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和补充,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作用的理解。(五)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的成分、氮气和氧气的性质用途、实验探究过程以及小组讨论结果等。强调空气是我们身边非常重要的物质,它的成分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自然环境平衡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空气成分的相关知识,了解空气污染对空气成分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空气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六)拓展延伸(2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空气成分
6、展示板,用图片和文字介绍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自主学习中。三、教学评价1 .优点导入环节简单直观,通过塑料袋装空气的小实验,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思考,为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内容丰富且系统,从空气成分的介绍到氮气、氧气等主要成分的性质用途,再到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拓展延伸,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突出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的培养,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科学学习规律。实验设计巧妙,利用蜡烛燃烧实验探究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实验现象明显
7、,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空气成分概念,且在实验过程中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过程注重小组合作与讨论,在讨论环节中,学生们能够积极交流想法,分享实验发现,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拓展延伸环节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自主学习中,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知识的广阔性,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科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鼓励和反馈,在学生讨论、实验和总结过程中积极参与,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2 .不足与建议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深入,可能是对讨论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或缺乏有效的引导。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在讨论前对问题进行更详细的解读和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对于空气成分中稀有气体等含量较少成分的介绍,可以进一步采用实物展示(如装有稀有气体的灯泡)或科普视频等方式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入的科学认知。总体而言,这是一堂非常精彩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科学课,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空气成分的探究过程中,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空气奥秘的窗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