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关于推进山地旅游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区关于推进山地旅游的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XX区关于推进山地旅游的调研报告近年来,XX区依托各种山体、水体、气候等自然环境,注重 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人文资源的融入,按照建设山地大健康旅游 目的地城市目标,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倾力打造旅游城市,旅游 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我区第三产业龙头和国民经济 重要增长点。“十三五”期间,旅游总人数达2159万人次,旅游 总收入达98.59亿元,比“十三五”期间累计增长224.84%。一、主要做法(一)注重基础先行,增强山地旅游“竞争力” O 一是抓景 区景点建设。围绕构建“现代都市一精品景区一特色城镇一美丽 乡村一健康旅游一生态产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先后投 入资金40余亿元,倾力打造
2、水城古镇、梅花山国际生态休闲度假 区、月照养生谷、大河现代都市农业园、韭菜坪、三湖三池等景 区景点。二是抓旅游路网建设。围绕形成市区“旅游经济圈”, 把全区旅游景点“串点成线”的目标,投入近6.2亿元实施了灵 山寺环寺公路及联络线工程、梅花山景区公路、东明路、月照养 生谷旅游环线、大湾至韭菜坪旅游公路等景区公路项目,投资近 4.3亿元修建下扒瓦到大河旅游公路,打通了月照养生谷与大河堡 景区链接通道。同时加快了农村通组公路和村际断头路建设,“十 三五”期间建成240余公里通村公路,打造旅游快捷线和循环网。 三是抓配套设施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科技、 文化”等旅游要素,完善旅游功能配
3、套,提高城乡服务水平,辖 区现有旅行社22家、星级酒店2家,床位31514张,乡村旅游村 寨15个,挂星农家乐38户,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强力打造城市 功能服务,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消费环境。(二)注重文化植入,提升山地旅游“生命力” O将文化之 “魂”融入旅游之“体”,丰富山地旅游内涵,打造旅游文化精 品,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 4.42%o 一是融合三线文化。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建成贵州“三线 建设博物馆”,与国家级媒体合作,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 三线,大力弘扬“三线精神”。二是融合民族宗教文化。多层 次融合和包装民俗文化资源,申报了一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培
4、育彝族铃铛舞、“四月八”苗族文化节等旅游民族文化品牌; 积极实施了灵山寺、观音阁等宗教文化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山地 文化旅游元素。三是融合农耕文化。实施中国农耕文化历史(凉 都国学馆)博览园项目,将中国历史文化和休闲旅游进行有机的 结合,打造六盘水市的休闲度假产品。(三)注重产业融合,强化山地旅游“聚合力” O 一是旅游 与农业同体。围绕农旅一体,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与休闲旅游观 光相结合的农旅发展之路,打造大河堡、月照养身谷等农旅融合 “新样板”;引入30余种现代农业科技种植技术,极力打造农业 科普基地,提升了农业的观光品质和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旅游与 体育同步。充分发挥气候、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条
5、件优越的优势, 积极推进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 马拉松金牌赛事、自行车挑战赛、中国凉都定向越野赛、凉都六 盘水城市公益徒步等文体赛事品牌,吸引了近30万次群众参与, 成为XX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三是旅游与健康同行。围绕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走 好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依托红豆杉基地,打造“紫杉”品牌; 加快推进水月园区中药材市场、养生养老综合体、特色农产品加 工企业等项目建设,打造凉都医药保健生态园;加快推进农村幸 福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及康体养老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凉都养 老产业发展。(四)注重民生改善,扩大山地旅游“辐射力”。一是
6、促进 城市靓丽转身。加强凤池、白鹤公园等城市广场、公园的改造提 升;实施城区可视山体绿化工程,推动城乡一体绿化建设;加快 智慧城市建设,将景区、旅行社、旅游车队、酒店、特色美食、 气象等要素纳入智慧旅游平台,展示“贵州屋脊中国凉都”良 好形象,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充分发挥 山地旅游产业扶贫的聚集作用,通过景区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的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景区开发,有效 助推其脱贫致富;依托景区开发,大力实施“一户一技”培训工 程,帮助、引导周边群众、城市居民到景区就业、创业,实现旅 游价值、社会价值最大化。三是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 期间,完成人工造
7、林19.76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石漠化治理 57.15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IOO平方公里,20xx年,森林覆盖 率达到47.5%;建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和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 等环保设施,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6.2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 标率达到98.7%o(五)注重“三变”带动,助推山地旅游“发展力”。一是 精心打造旅游品牌。XX区紧紧围绕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 以旅发大会为平台,以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以“三变”改革为 动力,强力推进“黑”资源变“绿”资源、“死”资源变“活” 资源,“冷”资源变“热”资源,着力做好“绿色”生态、“白 色”滑雪、“彩色”文化三篇大文章,将休闲旅游、生态
8、旅游与 山地旅游结合发展,精心打造“中国凉都”旅游品牌。二是充分 展现地域特色。抓住荣获国家住建部批准的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 污水治理示范区等契机,坚持一寨一特、一寨一景、一寨一品, 20xx年启动全区20户以上村寨“1+N”( “1”即一个自然村寨, “N”即改厕、改厨、改圈、小湿地、小广场、小亭子、道路硬 化、庭院绿化、观光步道、生态产业、农村电商、免费WIFI、民 族文化、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扶贫+” “旅游+” “产业 + ” “文化+ ” “互联网+”元素)提级改造,在实施改造过程中, 由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改造协议和经营协议, 农户将满足居住需求外的富余房屋交由公司按
9、照星级标准出资进 行改造、装修、统一经营管理或引入第三方经营,发展农家客栈、 农家乐、酒吧、KTV、超市等商业业态,在公司经营有效期内, 按照约定占比定期向老百姓分红,真正把“美丽乡村”建成瓜果 飘香的“果园”、幸福生活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 观光休闲的“公园”、城市向往的“乐园”。三是激活旅游人力 资本。按照“围绕产业搞培训,依托公司保就业”的思路,以“培 训对象本土化、教学实习一体化、培训保障惠民化、培训管理规 范化、新型农民职业化、民风民俗文明化”的要求,创新“三变 +旅游+就业培训+扶贫”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区域内有意愿、有 劳动能力、有就业能力的城乡贫困人口和留守儿童父母、返
10、乡农 民工、部分致富带头人等群体进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技能、 善经营、懂管理的旅游人才,让贫困人口变导游、变职业农民、 变驾驶员、变村干部、变创业者、变产业工人、变农业经理人等, 充分挖掘和激活贫困人口中的人力资本。(六)注重宣传推介,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 O 一是以会 促旅。按照“立足XX、占领贵州、主攻周边、辐射全国”宣传促 销思路,到各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大力推介XX旅游。截至20xx 年6月,已成功到广州、武汉、重庆、长沙、大连、深圳、成都 等城市进行旅游宣传推介,发放旅游宣传手册8000余册。二是以 赛促旅。举办各种体育赛事,提高凉都品牌知名度。例如20xx年 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
11、比赛共有2.6万人参赛,吸引近20万游客 和运动员到六盘水消夏避暑。CCTV5对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 进行直播,提高“清凉马拉松”、“19度的夏天”知名度。三是 以节促旅。举办各种文化节,吸引媒体和社会关注。目前XX区举 办5次各类节庆活动,吸引游客90万人参加和观看。今年7月 29日在明湖湿地公园举办中国凉都旗袍文化节,3000名佳丽在明 湖湿地公园L13公里的彩虹飘带桥上进行集中展示,同台竞技走 秀。形成“三千佳丽走虹桥”的壮观场面,并申报吉尼斯纪录, 提高明湖湿地公园知名度。二、存在的问题“十三五”期间,XX区山地旅游业发展明显加快。但还存在 一些困难和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
12、。XX区旅游产业尚在起步阶段, 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旅游交通通达性较弱,虽然建成 了一些旅游公路,交通得到了改善,但是旅游景点分布分散、景 区之间的交通设施不完善,游客到达景区的便捷性较差。(二)在与周边县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景区之间资源共享、 产品互补、客源互流、串线成网等方面较弱,旅游产品在全省、 全国的影响力较低,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中远程市场的吸引力 严重不足。此外,现阶段我区旅游人才缺乏,导游水平较低,也 影响了 XX旅游形象的宣传。(三)旅游市场活力不足,企业投入总量不大,在拓宽融资 渠道、扩大投资力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加强。旅游客源 市场覆盖面小,客源结构不优,在游
13、客当中,大众游客多,高端 游客少;一日游多,过夜游少;散客多,团队少,整体消费水平 不高。三、对策和建议(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全力推进城市大 道延伸、高速公路联通、国省干线升级、机场航线拓展等,提级 改造现有景区道路,快速推进国学馆、梅花山、大河堡、月照养 生谷、大湾镇“韭菜坪”、汪家寨“高峰坝”等景区道路通达性 建设;加快旅游大数据运用,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加快推进 智慧景区建设,推进所有3A级以上景区实现智慧旅游全覆盖; 加大景区接待服务设施改造升级工作力度,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 咨询、住宿、餐饮等服务;围绕旅游做靓城市,大力开展地下人 防工程、水城河改造、城市综合廊道建设
14、任务,实现城市建设与 景区开发一体化,城市品牌与旅游形象一体化,城市管理与旅游 管理一体化;全面提升瑶池、凤池、明湖、德湖、天湖基础设施, 建设城市“海绵体”,改造提升城市公园,打造凉都会客厅。(二)加快景区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活力。构建和完善“政 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 顺旅游局、乡镇、景区管理处、旅游公司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 的职责,明晰权利,加快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 旅游管理体制。快速推进韭菜坪、梅花山等体制改革。充分利用 政策杠杆的撬动作用,全面放开景区经营性、管理权,发展壮大 旅游“三变”发展平台,围绕消夏避暑、健体养生、山地运动大 力开
15、展资源招商、经营权招商,鼓励和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娱乐、 餐饮、住宿和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开发、文化产业发展等项目建 设,参与景区运营管理,破解景区开发建设的资金瓶颈,形成大 投入、大格局、大转型的良性局面。引导紧紧围绕旅游业发展的 需要,通过本地人力资源开发与专业人才引进相结合,着力抓好 行政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紧缺专业人才、从业人员四大队 伍建设,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三)加快山地旅游产品开发,做精景区。唱响“世界这么 热,我要去凉都”品牌,紧扣“清凉”这一稀缺资源,开发极具 山地特色的避暑气候产品。大力发展山地体验旅游,坚持以旅游 聚人气,以健康揽人心,聚合旅游资源要素,为中国凉都品牌塑 “形”。高标准建成梅花山滑雪、韭菜坪山地户外运动、月照养 生谷山地养生体验、汪家寨“高峰坝”民俗文化体验、凉都国学 馆国学农耕文化体验等山地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山地旅游产 品发展水平。实施“由近及远、远近结合、东西连接、南北贯通、 重点突破”的客源市场开发战略,加强与全国知名景区、各大旅 行社的合作,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促销 活动,不断推出卖点,提高景区(点)知名度,确保客源快速增 长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