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积温、年平均降水量及月平均气温计算方法、生态气候资源区划指标依据、空间分布、类型及特征.docx
《青藏高原积温、年平均降水量及月平均气温计算方法、生态气候资源区划指标依据、空间分布、类型及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藏高原积温、年平均降水量及月平均气温计算方法、生态气候资源区划指标依据、空间分布、类型及特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附录A(资料性附录)积温、年平均降水量及月平均气温计算方法A.1日平均气温20C积温A.1.1五日滑动平均统计方法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C界限温度起、止日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统计。即在一年中,任意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0。C的最长一段时间期内,于第一个五天(即上限)中挑取最先一个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TC的日期为起日;于最后一个五天(即下限)中挑取最末一个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Te的日期为止日。起止日间积温为起止日间日平均气温的累计值。A.1.2五日滑动平均法统计步骤A.1.2.1统计规则a)五日滑动平均值的精度与日平均值相同,即四舍五入取一位小数。b)起、止日和起、止间日数可跨年(
2、上跨至上一年12月,下跨至下一年2月)挑取和计算,跨年时,起、止日期须注明年份;若起日挑取为12月1日,则起日作为未出现;若止日挑取为2月28日(闰年为29日),则止日作为未出现。c)起日(止日)未出现时,起止间日数和起止日间积温按起日1月1日(止日12月31日)统计。d)参加统计的第一年(最后一年)起日上跨(止日下跨),起(止)日作为未出现。e)一年中稳定通过0界限温度的最长日数有两个或以上时,则取其中日平均气温总和最大的一段。f)当(TC界限温度上年的止日出现在本年起日之后或同一天时,则作计算“指定日”的特殊处理。当上年的止日出现在本年起日之后时,则将其止日与起日求平均得B,以距离B最近的
3、日平均气温小于(TC的日期为“指定日”。如果“指定日”在B前后各有1个,则选择其中日平均气温较低的一日为“指定日”;如果前后“指定日”的日平均气温又相等,则比较前后“指定日”中相邻日期的日平均气温,以相邻日日平均气温较低的一个为“指定日”。“指定日”以前的最后一个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TC的日期为上年的止日;“指定日”以后的第一个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该界限温度的日期为本年的起日。A.1.2.2统计公式按照A.2.1中的统计规则,得到20的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此时间段内20的日平均气温的累积量,得到20积温。即:A=7-7(A.1)式中:A20积温,单位为摄氏度天(d);乙一20的起始日期;-0
4、的终止日期;ZO一生物学零度。统计时,当T()时,/一又计为0。A.2年平均降水量根据长时间序列气候资料中的多年降水量,可以求算出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降雨量,称为年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降水量总和除以年数得到的均值,或某地多个观测点测得的年降水量均值。A.3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指一月所有日气温的平均气温。月均温的计算方法是将一月中所有日气温加合后平均(如一个月中有30日,则月均温为30日均温加合后除以30)。分两步进行计算,-是计算日均温,二是计算月均温。A.3.1日均温计算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日最高、最低气温平均,4个定时平均(即02时、08时、14时和20时平均)和24小时平均法。4个
5、定时平均:所谓4个定时平均法即采用一天中02时、08时、14时和20时4个时刻的气温相加后平均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4个气温相加除以4)。日最高最低平均:所谓日最高最低平均法即采用当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加后平均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2个气温相加除以2)。24小时平均:所谓24小时平均法即将全天24个时刻的气温相加后平均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24个气温相加除以24)。A. 3.2月均温计算月均温的计算方法是将一月中所有日气温加合后平均(如一个月中有30日,则月均温为30日均温加合后除以30)。附录B(资料性附录)区划指标依据B.1青藏高原生态气候资源区划指标选择青藏高原面积辽阔,地势高亢,平均
6、海拔超过4000m,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形复杂起伏很大,多高山峡谷,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造成温度、水分、植被、土壤、雪线等随高度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我们选取目前人们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海拔高度,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生态气候分区。青藏高原地区从农牧业土地利用的方向看,是以牧业为主,但从当前的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析,种植业稍大,所以在选取区划指标、确定阈值时,应该根据高原地区的实际情况兼顾牧业。在青藏高原,日平均气温时积雪融解,土壤开始解冻,高寒草甸植被开始萌动,喜凉作物,如青棵等可以开始播种。对于区域干湿气候区划分指标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本标准前期研究中认为区域干湿状况主要取决于降水与潜在蒸散之间的平
7、衡,其中降水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水分来源,潜在蒸散则反映在土壤水分充足的理想条件下的最大可能水分支出,因此,本标准以年干燥度(干燥度为年潜在蒸散多年平均与年降水量多年平均之比)作为干湿区划分的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作为辅助指标。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多个气象站各月1981-2010年平均气温变化图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最热月出现在7月份,最冷月出现在1月。根据青藏高原的实际情况,最热月气温以及最冷月气温对生态区划的影响很显著。最热月平均温度是决定植被在青藏高原地区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最热月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可以有森林、农田,低值代表着生长季高寒植被对温度的最低需求,低值区只适宜草原;尤其是在农牧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藏高原 积温 年平均 降水量 月平均 气温 计算方法 生态 气候资源 区划 指标 依据 空间 分布 类型 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1wenmi.com/doc/13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