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读后感 论文.docx
《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读后感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读后感 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读后感摘要陶行知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我们必须是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中的过错要持宽容的态度,可宽容不等于纵容,教师应持着一颗平常心展现爱与关怀。我们要像先生那样“爱孩如命,爱才如命”,一切为学生着想,“即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是也”,同时注意“小过宜严管,大过宜宽容”。关键词学校爱生教育教学最近阅读了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老师。”确实如此,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实在
2、是数不胜数,特别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更应该认真研读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活学活用。陶行知先生的一生都在探索新教育,全身心的致力于教育改革,并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在现实的不断努力实践和研究中,先生发表了许多独到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并实践了许多教育新方法,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陶行知先生说要“爱孩如命,爱才如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对学生有爱、对教育事业有爱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身为教师,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和人格,我们不应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在关注他们学业的同时也要学生们的身心健
3、康发展。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上,更多的时候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会他们“爱”。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只偏爱一部分学生的现象,不自主的划分了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行为和现象也反映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存在对少数部分的学生冷漠,事实上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我们对于学生的是爱绝对不能纵容,严里有爱,爱里有严,才是最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在创办
4、育才学校时救助的困难儿童中有生理缺陷的孩子,也有身患疾病的孩子。爱的教育是相互的,教师热爱学生,学生热爱老师,双方合力,会让教育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爱不是放纵,很多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常常说:老师真的是越来越难当了,不是难在教师专业技能,不是难在学生不开窍,不是难在同样的内容讲了左一遍右一遍学生都记不住,而是难在遇到一些“后进生”时,老师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面对一一打不得,骂不得。打学生那叫体罚,已经被明令禁止;即便是批评也要思量再三,批评重了孩子可能想不开,家长护短,到头来吃亏的依然是老师。最近在网上看见这么一段话:教师像把盐,吃着有点咸,家家离不了,就是不值钱。这真实地说出了现在
5、教师的生存现状。然而,事实确实如此,社会对于教育的错误解读和不理解,甚至是恶意中伤导致了有一小部分的教师不敢批评、约束、管教学生,他们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来处理学生的矛盾和问题,为的是保住“饭碗”,让自己生存下来。但是,身为教师的我们深深的知道这是不对的,可是很多时候却不是我们一己之力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对那些“坏学生”教师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手段,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这些“害群之马”的行为,那么最终受伤害最深的是这些“坏孩子”,是这个“坏孩子”的家庭,有的甚至波及到周边的“好生”或普通生。教师对学生的“惩”只是手段,“戒”才是最终的目的,借着“小惩”才能达成“大戒”的效果。这需要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读后感 论文 走进 陶行知 教师 读本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