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学原理(下).docx
《非遗学原理(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学原理(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非遗学原理(下)关注点非遗学有几个关注点,这是非遗学独有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非遗学的学科编码。(一)地域性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这个文化的多样性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个性共同体现的。也就是说,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好每一种文化的个性。文化的个性往往来自它的地域性,特别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比精英文化更具地域性。因为精英文化是个人创造,民间文化是集体创造,集体认同。非遗具有集体性。历史上,各个地域相对封闭,各种文化都是在一己的天地里,渐渐形成和加深了自己独有的文化气质与特征。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是民间文化的特点与本质,更是非遗的特点与本质。所以,能作为绍兴的地
2、域文化代表的不是鲁迅,不是阿Q,而是莲花落、乌篷船和梁祝传说。非遗的地域性是非遗最重要的文化特征。特别是现代社会,愈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愈具有这个地方文化的标志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错综,地域多样,风情各异,致使各地的文化内涵深厚,特色鲜明。但绝大多数非遗的地域特征未被阐释过,对它们的深究与阐明是非遗学不能绕过的课题。(二)审美个性非遗学重视非遗的审美。因为所有非遗,都是一种美的呈现,不管这种非遗是不是艺术类。在民间,一切文化都用美来表达。不论是色彩的、声音的、姿态的、形象的,还是一种节庆,一种习俗,一种仪式,必含有一种独特的美。这是非遗的神髓。民间美来自大众的审美心理与需求,因民族
3、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美体现和彰显不同地域的个性。民间美还有一个特性。它既是个性的,又是共性的。它不同于精英创造的美。精英美纯属个人的创造,民间美则是一个地方的人集体的创造和集体的认同。所以,这种地域共性的美就是它个性的美。精英美是自觉的,民间美是自发的;精英美追求不断出新,民间美则是世代积累和世代相传;精英美追求自己,民间美认同本地的传统。因此,它为那一方土地所独有,是那里的文化最耀眼、最富魅力的地方。这种美鲜明地表现在当地特有的风俗、礼仪、游艺、舞乐中,突出地体现在当地别样的建筑、服装、工艺、手艺及其造型、色彩、线条、图案上。这种美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对非遗的审美贯穿着整个非遗学
4、。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非遗,认知非遗,研判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为此,我们必须具有审美修养和文化修养。可以相信,民间美学是非遗学研究的范畴之一,也是未来美学的范畴之一。(三)传承人传承人在人类学中常常涉及,在民俗学中不是主要关注的对象,民俗学更关注民俗事象。然而在非遗学中传承人极其重要,因为非遗承载在传承人身上。传承人是非遗的主人。没有传承人,非遗便不复存在。因此在政府管理遗产中,传承人是政府管理非遗主要的“把手”,名为“代表性传承人但在历史上,传承人没有“代表性”一说,都是一种自然存在,都是“自然传人工“代表性传承人”不属于民俗学,只属于非遗学。“代表性传承人”是为了管理好非遗,从各项非遗中遴
5、选和认定的历史上传承有序、技艺高超、在当地影响较大的传人(日韩都有认证传承人制度)。一项非遗一般确定一两个“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无疑应是非遗保护关注的对象与重点。然而,作为非遗学者,不能仅关注“代表性传承人”,而应该广泛地观照所有的自然传人,从而全面了解和整体把握该项非遗,因为大量历史信息和技艺细节不只保留在极少数的“代表性传承人”那里,而是散布在民间自然传人的群体中。应该强调,非遗学者与政府管理者的工作有所不同,各司其职,共同合作。非遗学者要从文化规律出发,要有前瞻性。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传承人身上保留的无形遗产。这是活态的非遗最重要的“遗产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传承人头脑中
6、的记忆,二是传承人手上或身上的技艺。传承人口述是非遗第一手珍贵的研究材料。非遗学十分看重传承人口述史。只有口述史可以将传承人身上无形的、动态的、不确定的“遗产内容”变为确定的文字。然而,现在所做的传承人口述多是较平浅的“调查记录”,多是行业经历的调查,没有把传承人作为一个“人”进行生命性挖掘,更没有深度的文化追寻。文本与写作的方式也缺少探索。所以,这样的传承人口述史做完之后,大多作为调查材料放在一边,不再深入研究。如果没有对传承人口述做延伸研究,实际上仍然没有真正地拥有这项非遗。(四)技艺非遗的传承关键是技艺的传承。一个传人,无论是舞者、绣娘、艺匠,还是武人,他们身怀独门绝技,技艺炉火纯青,这
7、是他那一方古老土地独特的人文创造,代代传承并极其珍贵地保留在他们身上。技艺是非遗的精华,也是传承人价值的体现。因此,非遗传承的关键是他们身上的技艺。如果对这些相传已久的、关键性的、精粹的技艺自我认识不足,在使用和流传过程中丢失了,这项非遗的含金量便打折扣了。这是非遗学的新课题。对非遗技艺的科学总结、重点技艺全信息的记录,以及新出现的传承路径与方式,都是非遗学者的关注点。民俗学不以技艺为关注点,非遗学以它为重中之重,因为技艺是非遗的生命。(五)活态在非遗学者眼中,非遗是活态的。非遗学关注非遗的活态主要是:一是它的生态,一是它的变化。在进入现代社会后,非遗受到经济生活与时代审美的影响,被动和主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非遗学 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