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外延.docx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外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外延.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切梃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怠识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研究。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史源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衍生的一个概念,这是由中华民族的性质所决定的。相较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强调的是共同性,突出了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内在的一体性、整体性和共同性特征,是对“命运一体和共同性纽带的强调。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远古时代到秦统
2、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孕育时期。远古时代,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华先民自称华夏”或“华夏”,炎黄两部就是华夏代表,炎帝被黄帝打败后两个部落融合。夏商周三代在交往、斗争中逐渐融为一体,华夏共同族体逐渐形成,成为中华民族形成的雏形。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3一词,与华夏同义。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中原的蛮夷戎狄融进华夏族,并成为稳定的族体。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不断迁徙,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从懵唐到辽金两宋、元朝,再到清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匈奴、鲜卑、突厥等族的一部分或全部融入汉族,先后进入中国统一体。随着明清时期中国藕域的厘定,各民族有了共同的生存空间,形成了自在的共同体。19世纪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3、,激发起了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在血与火的共同抗争中,各民族共同意识到形成一个稳定统一的自觉实体才能抵御列强入侵,中华民族这个自在的共同体逐渐觉醒。正是在这一时期,梁启超开始修正中华民族概念,以中华民族”替代汉族”一词,充分肯定了“中华民族”混合性,体现了1现代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妓初阶段性的特征。4)中华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之内涵初步形成。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传统帝制的国家形态,五族共和”的政治理念“有力地激发出人们追求国家更加强大、民族进一步凝聚融合为一大紧密共同体的强烈愿望。1923年,梁启超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又进行了修正,提出“凡遇L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也之一观念于胞际
4、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6。由此,民族意识成了识别中华民族的关键要素之一,彰显了各民族逐步凝聚为一体化的趋势。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勃发,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一体性意识空前强化,内化为中国各民族的神圣信念,形成一股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此时知识界掀起了.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DU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7,一方面引导国人以整体思维方式认识中华民族,另一方面为中华民族塑迨了团结统L的共同体形象。8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期间则提出“建立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等彰显了中华民族一体性的观念。1938年,毛泽东提出中华民族由汉族和蒙、回、藏、苗、瑶、夷、番等各少
5、数民族所组成,并且主张民族平等。9这些观念和主张大大增强了中华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各民族同胞的命运与共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充分展现了其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形象,政治实体完全形成。党和国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民族识别工作,进L步明确了中华民族所包含的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出台,从法律角度保障了各民族平等。从实践探索到法律法规的保障加深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1962年,夏鼐最早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之后逐渐被学界广泛使用。1989年,费孝通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感实体和统一体的观点10,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共
6、同体的巩固及其意识的树立。2011年,由两岸和平发展论:fe主办的“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当前青年世代的展望与出路”研讨会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是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走向和解与国家统一不可少的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得到学界和官方的普遍认可。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要求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经历了从牢固树立”到“积极培养、再到铸牢”的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推。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分析(-)不同视角下中华民
7、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解读随着党中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重视,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学者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认同,从认识上、情感态度上、行为实践等三个维度进行了研究、阐发。区别在于有的学者强调心理层面的认同,有的强调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认同,有的则强调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认同。如张积家(2017)认为民族共同体成员应该对民族认同并有积极感情,能有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行为11。严庆(2017)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指人们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法这一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心理上能够自觉认同、主动归属于这一共同体。12青觉(2018)则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
8、国民在体认彼此生存发展共性条件基础上,秉持着相同的价值规范并能主动维护共性的一种凝聚心态13),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14卜高承海(2019)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15郝亚明(2020)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群体认同意识。16综上所述,“认同”一词频繁出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关徙词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在认知、情感、信念驱动下产生主观能动与实践意志,坡终能够自觉维护中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内涵 外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