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设计谈交叉询问 附论刑事交叉询问制度.docx
《从制度设计谈交叉询问 附论刑事交叉询问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制度设计谈交叉询问 附论刑事交叉询问制度.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从制度设计谈交叉询问交叉询问究竟是什么?通过孙杨案件,简而言之,就是指在“特定规则”下 对证人进行询问,是一门法律、逻辑与语言的艺术。但是,对刑辩律师来说,仅 仅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交叉询问的过程中,还应当遵守一定的规则 与技巧。直接询问的规则那么,应该具体掌握哪些规则呢?从直接询问来看,其直接询问的“特定规 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规则,一般不能采用诱导式的问题。什么是诱导式的问题?所谓诱导 式问题是指所提出问题本身已经包含了暗示性的答案。即,看似是在发问,而实 际上问题中已经包含了答案。被问者需要在问题潜在的答案中做出选择。通常表 现为“yes”或者“no”的回答。在此,
2、看似具有两个选择,但是真正的交叉询 问是不可能让对方可以随便选择“是”或者“不是”的。发问者发问时心里很清 楚,对方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而不可能颠倒顺序,随便回答。例如问对方证人:你看到张三举起了刀,是不是?对方只能回答“是”或者 “不是”;再问:你看到张三举起刀向姓李的砍过去了,是不是?对方也只能回 答“是”或者“不是二这里的“是”或者“不是”,绝非被问者可以随意回答的。 事实上,当发问者提出上述问题时,对方只能按照发问者的意图作出回答,这就 叫诱导式问题。而在直接询问中,一般不允许出现诱导式问题。为什么?我们设想一下:一 旦采用了诱导式的问题,其实是在诱导对方应该按自己的意图回答,
3、实质上等于 是自问自答。这种诱导式的发问会产生什么效果呢?对于裁判者而言,不管是法 官还是陪审团,势必会得出律师在诱导证人,这将导致陪审团或者法官对证人回 答问题的客观性、可信性产生质疑。所以,直接询问中一般不允许进行诱导式发 问。第二个规则,直接询问一般应当采用开放式的问题。所谓开放式的问题,是 指证人能够自由回答的问题,并不受问题本身所设定的答案的限制。因为在开放 式问题中,没有暗含着答案。例如,如果问“你吃饭了吗”,答案只能是“吃了” 或者“没吃”,这就是一个诱导式的问题。而如果问“你吃的是什么,这就可以 有无数个答案。这就是开放式的问题,答案是开放的,可以自由回答。在直接询 问中,裁判
4、者、陪审团关注的不是发问的律师,而是被问的证人。因为证人如何 回答,法官、陪审团并不知道。例如问“你吃的是什么,答案可能是“稀饭” “馒头”或者是“米饭”,也可能有无数个答案。因此,在直接发问中,最主要 的句式表现为开放式的问题。第三个规则,直接询问应当问具体的事实问题,不能问抽象的事实,更不能 问结论性的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规则。在我国法庭上,经常会听到一些律师 或者公诉人,向被告人发问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事实问题,而是抽象的事实,甚至 是结论性的问题。直接询问必须是具体的事实。例如问“你穿的什么衣服? ”“你 戴的什么眼镜? ”“你早晨几点出门?”第四个规则,直接询问受到传闻证据规则和意见证
5、据规则的约束。发问者提 出的问题必须是回答者亲自感受到的案件事实,而不是道听途说的传闻。对于发 问者而言,不能依据庭审以外或庭前笔录来进行发问。应当问证人亲耳听到、亲 眼看到的事实问题,而不能问他听别人说了什么或他自己的感觉是什么,比如问 “你认为怎么样? ”“你感觉怎么样? ”“在你看来怎么样? ”这些都不是应当在 直接询问里出现的问题。当然也有例外,如果对专家证人发问可以不同,因为专 家证人提供的本身就是意见证据。专家证人是美国的法律术语,而在我们中国, 其实指的就是鉴定人。鉴定人是针对案件中专门性、技术性、专业性的问题,凭 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借助一定的技术、设备对某一问题作出分析,
6、得出结 论,它只能是一种意见。因此,专家证人提供的就是意见。当然,该意见要有一 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对于一般证人、普通证人,不允许提出意见证据。第五个规则,直接询问虽然强调应当采用开放式问题,但并不完全排除在特 定情形下可以采用诱导式的问题。主要包括五种情况:一是预备性的问题。在正 式提出核心问题之前,可以先做一些铺垫,做一些预备。这个时候可以进行诱导 性发问,例如问“你是一名刑警是不是? ”对方只能说“是”或者“不是”,这 是诱导式的问题。二是在没有争议的事实上,双方可以采用诱导式问题。三是为 了唤醒证人的记忆。由于各种原因,有的证人出庭以后,可能对原来的事实记忆 不清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唤
7、醒证人的记忆,可以说:“你记不起来了,提示你一 下。你在什么时候或者你在什么笔录上曾经怎么说的,是不是?”这可以起到唤 醒证人记忆的作用。四是向“对方证人”发问。请注意,这里的“对方证人”和 我们所说的交叉询问中的对方证人并非等同。这里的“对方证人”还是本方向法 庭申请传唤来的证人,但是证人和对方的当事人有一定的特殊利害关系。虽然是 本方申请来的,但是他和对方当事人有某种利害关系,因此将其称为“对方证人二 请这样的证人到法庭上作证,可以问“你是当事人的什么亲戚,是不是?”即在 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诱导式的问题。但是按照英美交叉询问的规则,如果是 属于对这种“对方证人”发问,应当先向法官作出说
8、明将要问的这位证人属于“对 方证人二经法官同意,才会允许你提出诱导式的问题。五是向“敌意证人”发 问。所谓“敌意证人”也是由本方申请传唤来的证人,但是出庭以后,证人不配 合,甚至拒绝回答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本方律师可以向法官申请将这位证人作 为“敌意证人”进行发问。如果法官同意了,也可以采用诱导式的问题。第六个规则,直接询问对于询问的时间和次数并没有严格限制。在交叉询问 制度下,双方的询问时间并不受限制,询问的机会是对等的。往往是在第一轮双 方直接询问、交叉询问之后,又有第二轮再直接询问、再交叉询问,甚至还有第 三轮。但是,这里当然有个前提,即询问确有必要。如果没有必要,法官还是会 制止或打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制度设计谈交叉询问 附论刑事交叉询问制度 制度 设计 交叉 询问 刑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