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礼学遗产与朱子礼学 附礼学思想在朱子学中的意蕴.docx
《北宋礼学遗产与朱子礼学 附礼学思想在朱子学中的意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宋礼学遗产与朱子礼学 附礼学思想在朱子学中的意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北宋礼学遗产与朱子礼学夫三王制礼,因革不同,皆合乎风气之宜而不违乎义理之正。正使圣人复起,其于今日之议,亦必有所处矣。一一朱熹朱子并不主张制度上盲目、激进的复古。那么,他晚年全力编纂仪礼经传通解,又是出于何种考虑?朱子注重对经典古制的考证,仪礼经传通解所担负的工作就是力求以经典自身的方式理解古礼,由此形成古今之分的视野,以思考今制,通古今之变。“人不可不知此源流”“恐后来者愈不复识”,朱子清楚地意识到,推行古礼的现实基础已不存在,古礼徒具形式,然却要尽力保存,真正诠释了孔子“爱礼存羊”的精神。汉唐礼学以经典的文本解释为核心,在三礼经典的解释史上具有奠基意义。今人研习礼经,虽以郑注唐疏为阶梯,却
2、大多疏离了“经典”作为礼学乃至教化之核心所依赖的基本信念。汉唐人认为“礼”的成立是基于圣人的制作,圣人制礼的成果以“经书”的形式呈现,经书也因此具有圣人成文规范的权威地位。汉唐时期普遍流行“性三品”说,中人的自然情性有善有恶,礼乐教化使人情中的善质得以培育,人情中的恶欲受到约束。圣人“缘情制礼”,使中人能够在自然情性的基础上实现礼法之善。中晚唐至北宋中叶,国家与社会经历了从失范到秩序重建,“礼学”作为儒家反思人间秩序的思想形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这一转变集中体现为“经书”意义的变化以及理解“圣人制礼”的两种模式。一是依然认为礼从根本上是由圣人所制,但圣人制礼的实质内容不是法典意义上的经典,而是
3、历史上实存的制度,通过经书等文献得以记载;二是,理学家认为,圣人制礼并非无中生有的创制,而是天理自然的反映,圣人制礼顺应天理自然,但礼从根本上并不依赖人为(包括圣人)的创作。在这两种思想看来,“礼”都不再特指经书所说的那个样子了。通过朱子礼学,既可观察北宋礼学如何得以重整、收束,反之,以北宋礼学为历史背景,又可获得对朱子礼学的若干新理解。朱子在不同层面继承、整合了北宋礼学遗留的思想资源,又在反思的基础上对礼学予以推进。首先,在“礼文”层面,朱子接受了北宋学者以圣人制礼为制度创建的观念,朱子提出:古礼非必有经,盖先王之世,上自朝廷,下达闾巷,其仪品有章,动作有节,所谓礼文之实者,皆践而履之矣。古
4、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则岂必简策而后传哉!其后礼废,儒者惜之,乃始论著为书以传于世。今礼记四十九篇,则其遗说,已学而求所以约之者,不可以莫之习也。仪礼,不是古人预作一书如此。初间只以义起,渐渐相袭,行得好,只管巧,至于情文极细密,极周经处,圣人见此意思好,故录成书。大抵说制度之书,惟周礼仪礼可信,礼记便不可深信。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遭秦灭学,礼乐先坏。汉晋以来,诸儒补缉,竟无全书。其颇存者,三礼而已。周官一书,固为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而礼记郊特牲冠义等篇乃其义说耳。在朱子看来,传世礼经是在已有礼仪实践的前提下,为了礼的传承逐渐写就的,秦以后更散佚
5、不全。仪礼之为本经,就在于它记载了圣人制作的“仪法度数”,礼记诸篇是对仪法度数意义的阐释。也就是说,朱子之所以以仪礼为本经,除了以“人伦”为本,还有以制度为本的意思。仪礼在内容上记载的是礼的仪文度数,而朱子认为圣人制礼所制的,本就是制度。朱子又批评王安石于科举废罢仪礼:熙宁以来,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仪礼,而独存礼记之科,弃经任传,遗本宗末,其失已甚。而博士诸生又不过诵其虚文以供应举,至于其间亦有因仪法度数之实而立文者,则咸幽冥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议,率用耳学臆断而已。朱子批评王安石废罢仪礼,独存礼记之科,博士诸生在学习礼记的过程中,又不能就礼记中“因仪法度数之实而立文者”究其根源。朱子曾称赞陆佃
6、“煞能考礼”,又在对陆佃的批评中指出:本朝陆农师之徒,大抵说礼都要先求其义。岂知古人所以讲明其义者,盖缘其仪皆在,其具并存,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所谓“三千三百”者,较然可知,故于此论说其义,皆有据依。若是如今古礼散失,百无一二存者,如何悬空于上面说义!是说得甚么义?须是且将散失诸礼错综参考,令节文度数一一着实,方可推明其义。若错综得实,其义亦不待说而自明矣。朱子以名物器数为求义之本,又有云:古者礼乐之书具在,人皆识其器数,却怕他不晓其义,故教之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又日:“失其义,陈其数者,祝、史之徒也。”今则礼乐之书皆亡,学者却但言其义,至于器数,则不复晓,盖失其本矣。朱子指出,礼制
7、是推求礼义之本,在古礼散佚的情况下,需先将散失诸礼错综参考,令节文度数一一着实,方可推明其义。因此,朱子晚年编纂仪礼经传通解时,便说“今所集礼书,也只是略存古之制度J朱子又尝论礼书编纂体例:“若疏中有说制度处,亦当采取以益之。”绍熙五年(1194),朱子入朝居经筵时,曾参与庙制以及宁宗丧服两次重要礼议,朱子编纂礼书的设想由来已久,而在朝议礼的种种经历,愈发坚定了朱子修成礼书的决心,成为他晚年的一大抱负。皮锡瑞更认为朱子晚年修仪礼经传通解,盖因乎丧服之议。朱子在议礼时的困惑由贾疏所引郑志而得到解决,遂叹:“礼经之文诚有阙略,不无待于后人。向使无郑康成,则此事终未有决断。不可直谓古经定制,一字不可
8、增损也J在朱子看来,郑玄的功劳是对圣人之制的发明,从制度考证的角度看,甚至“不可直谓古经定制,一字不可增损也:朱子称道“郑康成是个好人,考礼名数大有功”,可知他是立足于制度考证来理解注疏的,礼书编纂带有同样的“制度”取向。礼书的编排,以家礼乡礼学礼邦国礼王朝礼丧礼祭礼大传外传为纲,将包括仪礼在内的经文全部按照礼制门类进行编排,形成一套自下而上的家国典礼。仪礼等经书的原有篇次被调整,按制度门类与其他经书传记更为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正因对制度的关注,朱子对陆佃、陈祥道在礼制考证上的成就评价颇高,再三言“荆公门人陆农师,自是煞能考礼”,“礼书,如陆农师礼象、陈用之礼书,亦该博,陈底似胜陆底。后世礼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宋礼学遗产与朱子礼学 附礼学思想在朱子学中的意蕴 北宋 遗产 朱子礼学 附礼学 思想 朱子学 中的 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