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被列为年度立法预备项目。7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绍玲带领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历时近15天,先后深入市9个县(市、区),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0余人次,召开座谈会11场次,基本摸清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底数和保护工作现状,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代表性传承人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一是建立国家、省、市、县非遗四级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如老河口木版年画等8项;省级名录如高跷花鼓等3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如枣阳刻铜等107项(116个保护单位);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517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体育游艺和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十大类别。二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群体得到有效保护。现已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人,每年享受国家给予的2万元传习补贴;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人,每人每年享受6
3、000元省财政传习补助;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8人,由市文化和旅游局从文化惠民经费中给予补助,每人每年为2000元;县(市、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59人,各地补助情况不一,大多为500元左右。己去世国家、省、市、县级传承人22人。三是非遗传承活动有序开展。在非遗传承场所上,基本实现基地化。现有挂牌成立的大小不等30余个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涵盖景区、学校、文化站(室)、村委会、民间社团等各类单位。在非遗传承途径上,努力实现多样化。挑选、推荐40余名非遗传承人进学校、进景区、进基地、进社区,推进了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发展。在非遗传统技艺推广上,基本实现品牌化。我市现有非遗技艺类代
4、表性项目省级7项、市级31项,分别占非遗名录总量的20%和21%,枣阳市粗布项目入选北京恭王府非遗纺织秀主题宣传,熊银匠银器制作技艺远赴欧洲五国进行文化交流,老河口木版年画多次参与对外文化多国交流。四是非遗宣传推介工作成效显著。充分利用多方平台,市非遗中心2017年开始联合日报、晚报、楚天都市报推出“非遗专栏”系列报道,对我市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传承特色县(乡镇)等进行专题报道。强化展演交流,先后打造王大夯应考记荆山楚源板凳龙长山壮歌等文艺精品,多次荣获群星奖、牡丹奖、楚天群星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打造品牌活动,培植、打造穿天节、文化遗产日等节庆品牌,同时自主开办“非遗书场”品
5、牌活动,多次组织非遗项目参与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第八届中国农民春晚、央视10频道、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等。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发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一些亟待立法推动解决的问题。一是非遗保护体系建设力度不足。宜昌市、武汉市地方人大分别于2009年和2016年出台了相关保护办法,强化了相关配套建设和优惠政策。目前,省非遗中心核定人员编制12人,宜昌中心10人,武汉中心7人,市非遗保护中心至今仍然是临时机构,工作人员3人。各县(市)区非遗保护中心大多挂靠文化馆,机构不健全、人员专业知识薄弱制约了非遗项目保护规划、传习所建设、传承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截止2019年底,武汉市拥有国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物质文化 遗产 保护 工作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