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促进条例(草案).docx
《淮安市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促进条例(草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促进条例(草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淮安市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促进条例(草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建设和管理第三章治理重点和治理措施第一节生活垃圾治理第二节厕所革命和粪污治理第三节生活污水治理第四节水环境综合整治第五节农业废弃物治理第六节村容村貌提升第五章保障和促进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和制定依据】为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江苏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适用范围和名词解释】本市行政区域内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
2、称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镇和村庄等。本条例所称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是指以村庄规划、农房建设管控、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建设和粪污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农业废弃物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要内容,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规划、建设、治理、管护和监督管理的活动。第三条【治理体制和原则】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体制,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分类指导、示范引领、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原则。第四条【政府职责】建立市级统筹、县级负责、镇街实施的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机制。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工作统筹协调
3、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县(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落实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分解落实任务、统筹资金管理和使用、推进项目实施。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指导和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活动。第五条【部门职责】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动和监督管理工作。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商务、文化广电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第六条【村(居)民
4、委员会职责】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组织村民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建设,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激励机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等方式,树立乡村人居环境保护意识,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做好乡村人居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第七条【宣传教育】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村民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活动。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把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知识纳入学校、幼儿园的教育和社会实践内容。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公益宣传和舆论监督。第八条【投诉举报】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乡村人居环境管理规定
5、。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损害乡村人居环境的行为进行劝导或者举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第九条【表彰奖励】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扬和奖励,依法依规开展评比和命名活动。第二章规划、建设和管理第十条【治理规划】市、县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规划应当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第十一条【治理方案】市、县(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
6、编制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案应当包含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和粪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农业废弃物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内容,落实国家、省、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所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管控底线要求。第十二条【基础设施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下列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一)饮用水供水、供电、供气、生产用水和排水设施;(二)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三)秸秆、农膜、粪污、屠宰废弃物、农药包装物、病死畜禽处理设施;(四)道路、桥涵、绿地、园林绿化设施;(五)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六)
7、网络、仓储冷链和物流设施;(七)其他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有关的基础设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根据需要可以跨区域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国家、省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鼓励村(居)民自筹自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第十三条【道路建设和维护】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推进实施乡村道路硬化工程,主干道路应当配套建设排水、排污沟渠,并做好道路两侧的路肩铺装。狭窄道路应当合理设置机动车会车点。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乡道、村道及村内公路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包括日常保洁、小修、绿化和美化等相关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引导村民自觉爱路、护路,维护乡村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淮安市 乡村 人居 环境 改善 促进 条例 草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