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院科学技术概论教案13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docx
《渭南师院科学技术概论教案13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渭南师院科学技术概论教案13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十三章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掌握可持续发展观,熟悉中国的环境问题,了解可持续发展观形成过程。教学重点: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难点: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刘大椿、何立松主编,现代科技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胡显章、曾国屏编,科学技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2版。第一节全球问题一、全球问题的出现全球问题指在发生规模或程度上具有全球性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涉及到世界上各民族、国家、地区的根本利益,并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及国际社会一致行动才能得到建设性解决的问题。包括:人口问题、
2、温室效益、沙漠化、环境污染等等。(一)人口问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得人口出生率和成活率迅速提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引起全球人口急剧增长。至2000年全球人口增加到61亿,其中85%的增加大多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从文化教育程度看目前,全球有9.6亿文盲,其中1.3亿儿童。发达许多成绩优秀的高中龄毕业生不愿选择理工等相对艰苦的专业,使得在培养艰苦岗位上所需合格人才陷于困境。而人才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流失更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危机。从健康的角度看人口素质,许多疑难病、奇特病的增加表明人口素质的下降。如艾滋病、变异链球菌、奥罗凯病毒、登革热病毒、非典病毒等。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噬人类的生命。
3、人口老龄化。1991年,瑞典老人比重18%,英国16%,口本12%。造成的问题: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老龄化生产率低社会问题多。(二)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起温室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里昂以及水汽等。它们几乎吸收地面发出的所有的长波辐射,其中只有一个很窄的区段吸收很少,因此称为窗区。地球主要正是通过这个窗区把从太阳获得的热量中的70%又以长波辐射形式返还宇宙空间,从而维持地面温度不变,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数量和品种,使这个70%的数值下降,留下的余热使地球变暖的。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
4、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会增高多少?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相应升温1.5-4.5,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第二次评估升温LOC3.5,海平面上升最可能值为50厘米。海平面的升高直接威胁到沿海国家以及30多个海岛国的生存和发展。(三)厄尔尼诺现象位于南纬414的秘鲁是世界上产鱼的大国之一,这个国家的鱼粉产量占世界首位。这是由于秘鲁沿海存在着一支旺盛的上升流,也就是说,在那一带海区里,除水平流动的海流外,还有不断地从海底深层向海面涌升上来的上升流,这种上升流能把海底丰富的磷酸盐和其他营养盐分带到海洋上层,滋养着世界上著名的秘鲁渔场。如果这
5、支上升流减弱或是消失,这样,临近赤道区的暖流就会入侵,引起秘鲁沿岸海域的水温升高,经初步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平均5年左右发生一次,发生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个月,长可达二年。当地居民把这种暖流的季节性南侵,由此引起的海面水温升高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经多年观测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不仅对秘鲁沿岸带来灾害,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异常。每当厄尔尼诺现象严重时,常发现全球一些地区或是暴雨成灾、洪水泛滥,而另外一些地区则是久旱无雨,农业歉收。科学家们把这种带有全球性的气候变异与厄尔尼诺现象紧密联系起来,现在只有发生在中、东赤道太平洋地区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升高,通常要持续一年以上的增温现象才称为
6、厄尔尼诺现象。(四)臭氧层变薄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总量只占大气的百万分之0.4在一般温度下,为气体状态,呈浅蓝色。大气中的臭氧绝大部分集中在平流层25-30公里范围内,称为臭氧层。可是如果把臭氧气体统统压缩到地面大气压力情况下,单位面积上的臭氧层厚度只有薄薄的3毫米。这个薄薄的臭氧层,能够阻止太阳光中99%的紫外线,有效地保护了地球生物的生存。如果减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上,人们形象地说这是个臭氧洞。南极臭氧洞2000年9月3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超出中国面积两倍以上。最近十年北半球的臭氧总量减少了3.6%,引起皮肤癌、白内障、免疫力下降等疾病。强烈的紫外线会使
7、农作物、微生物产量大幅下降。甚至会危及海洋20m深处的鱼。(五)土壤过分流失,土地荒漠化扩展土壤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它由微生物和动植物的代谢物组成,是土壤的养分。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不足以使大量的植物生长的状况就是土地沙化。沙化土壤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沙壤粗糙如砂、保水能力很差,即便有植物生长,也十分稀疏。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但,现在全世界35%的土地荒漠化。非洲的荒漠化问题在全世界最为突出;但所有大陆都存在荒漠化。在亚洲1,70%的干旱耕地约100万公顷面临荒漠化。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的损失达423亿美元,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球荒漠化面积为4.56X107k2,几乎等
8、于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的土地面积的总和。有9亿人的生命受到荒漠化摧残。(六)酸雨酸雨不仅对淡水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又使土壤酸化,并危害植物根系和茎叶。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植物受到危害,动物和微生物相继受到影响,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科学家曾经试验给植物浇酸水,只要水的PH值低到3以下,水稻、松树、向日葵等叶子表面就会出现坏死斑点;酸水夺去了植物体内的钙镁等物质使植物逐渐衰弱。植物叶子变黄就是因为镁不足,叶绿素难以合成的缘故。另外一个严重问题是,酸雨还使土壤中的铝、汞等十分有害的金属离子游离出来。这不仅对陆地植物,而且对水生的动植物都是十分有害的。过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渭南 师院 科学技术 概论 教案 13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