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XX县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加强我县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落实新颁布的噪声污染防治法,有效防治环境噪声污染,提高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水平,改善声环境质量,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噪声污染防治法,坚持统一监管与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形成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分工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噪声排放源监督管理,切实解决噪声扰民突出问题,不断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努力建设安静舒适的城乡环境,保护居民身体健康,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二、明确部门职责划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
2、责,形成部门联动执法工作机制。(一)州生态环境局平塘分局:负责对全县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调整城区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分工作,统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噪声治理与监测技术服务,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委托的噪声监测工作;负责制定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负责工业企业噪声的监管工作,加强对工业企业、建筑工地、文化娱乐等项目的环评“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依法对工业企业噪声超标排放、未正常使用或者擅自闲置、拆除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工业生产中因使用固定设备造成的环境噪声污染行为的查处。(二)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对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采用其他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的噪声污
3、染进行查处;负责对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包括医院、学校、机关、疗养院、居住小区等)使用高音喇叭或音响器材的商业促销活动中产生的噪声污染进行查处;负责城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过大音量,影响周围生活环境的噪声污染行为进行查处。负责对文化娱乐场所、家庭室内装修、建筑施工噪声超标排放,以及未按照规定取得夜间施工证明进行产生噪声的施工作业的查处。会同县环保部门对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的监管。(三)县公安局:负责划定城区禁止机动车辆鸣喇叭的路段,设置禁鸣标志,负责对运输建筑施工材料及渣土车辆的管理,督促其在规定的线路和时间段行驶,减少交通噪声污染。对驾驶拆除
4、或者损坏消声器、加装排气管等擅自改装的机动车轰鸣、飕车,机动车辆未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等行为进行查处。(四)县市场监管局:负责对生产、销售有噪声限值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查,依法对超过噪声限值的行为和各种违反噪声污染防治规定的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行为进行查处、取缔;负责对电梯等特种设备使用时发出的噪声进行监督抽测。(五)县交通局:负责国道、省道两侧防噪设施规划和建设,对有噪声污染的路段进行整治;负责配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做好公交车、出租车等营运车辆的交通噪声防治监管工作,督促公交车、出租车加强维修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消声器和喇叭的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督促车站控制广播喇叭音量,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
5、的影响。(六)县住建局:负责对建筑施工产生的影响周围生活环境的噪声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建设单位应将噪声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负责督促建筑施工单位落实噪声防治措施,对建筑施工噪声污染进行整治;在建筑设计管理中严格执行国家噪声污染防治有关规定,从源头上把好噪声污染防治关;负责房地产开发经营者买卖合中有关同噪声纳入买卖合同的监管,配合县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对建筑施工噪声、未将噪声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有关噪声未纳入商品房买卖合同和施工工地未按规定设置噪声自动控制监测系统的查处;负责做好垃圾清运车辆的交通噪声防治监管工作,督促垃圾清运车辆加强维修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消声器和喇叭符合国家规定;会同公
6、安部门严格控制渣土车辆行驶路线的审批工作。(七)县文旅局:负责对职责范围内的文化娱乐场所进行监督检查,处理文化娱乐场噪声污染投诉,对超出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禁止营业时间内营业的文化娱乐场所进行整改;对选址不符合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及环保相关要求的,不得核发文化经营许可证;配合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对文化娱乐场所产生的噪声污染进行查处。(八)县教育局:负责对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使用高音喇叭、大音量音响器材开展的升旗仪式、课间操和其他文体活动,依照规定进行严格管理。(九)县农业局:负责拖拉机等农用机械设备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十)县自然资源局:负责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
7、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在主要交通干线的环境敏感路段,要规划设置声屏障,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十一)各镇(乡、街道):配合各职能部门开展本辖区内的噪声污染整治工作,积极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氛围,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监督。三、主要工作任务(一)加强重点领域噪声污染防治1.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加大对敏感区域从事机械方式切割或加工金属、石材、木材,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及其城镇街道、广场、公园,商场(店铺)使用大音量音响等噪声超标违法行为监管力度;严格管控建筑物装修噪声污染;加大对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控制,重点整治在居民楼、以及学校、医院、机关周围
8、开办迪吧、KTV等产生噪声和震动污染的娱乐场所。(牵头单位:县综合执法局;责任单位:州生态环境局平塘分局、县文旅局、各镇(乡、街道)2 .加强交通运输噪声污染管控。加强交通管制力度,划定并向社会公布禁止机动车辆使用声响装置路段、时间以及重、中型载货汽车、低速农用车、运输建筑废弃物、建筑材料等的机动车通行时间和路线,科学合理设置禁止鸣笛和车辆限行警示牌;严格机动车安装和使用警报器的审核和管理,严禁警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救护车等机动车在执行非紧急任务时使用警报器;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整治禁鸣路段和时段乱鸣笛行为,限行机动车辆未按规定时间和路线通行以及违规使用警报器和查处驾驶拆除、改装消声器、排气
9、管以及未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的违法行为。(牵头单位:县公安局;责任单位:县交通局、县综合执法局)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公路、优先采用低噪声路面技术和材料,采取设置隔声墙、建设生态隔离带等减震降噪措施加大噪声敏感点的保护力度;加大已建城市道路、公路交通路面和噪声保护设施维护和保养力度,确保路面的平整度,保持沿线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完好,降低车辆通行产生的噪声。(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交通局、州生态环境局平塘分局)3 .加大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力度。绿色文明施工,实施城市建筑施工环保公告制度,严格作业时间,尽量使用低噪声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切实降低建筑施工噪声;严把噪声敏感区域夜间施
10、工审核关,除因生产工艺要求或其他特殊需要连续进行夜间建筑施工作业外,其余项目一律不得夜间施工。经批准夜间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缓解噪声防治措施,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干扰。(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综合执法局、州生态环境局平塘分局、各镇(乡、街道)4 .强化工业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严禁高噪声污染的企业入驻噪声敏感区域,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工业噪声污染排污许可证的排放管理,加大对工业企业噪声超标排放违法行为的排查和治理力度,严格查处工业企业噪声排放超标扰民行为,鼓励企业采用低噪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牵头单位:州生态环境局平塘分局,责任单位
11、:各镇(乡、街道)(二)噪声源排放监督管理1 .强化规划引领。在编制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住房建设、区域开发、交通运输等专项规划时,充分考虑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噪声影响,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防止或者减轻噪声污染。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必须纳入声环境影响评价章节。(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责任单位:州生态环境局平塘分局)2 .严格噪声执法监管。各镇(乡、街道)、县有关部门结合职能职责,建立联动执法监督机制,依法对辖区工业企业、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和交通等领域的噪声排放源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按照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督促企业单位落实噪声污染防治主体
12、责任,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绿色护考”专项执法检查,确保考生拥有一个安静、良好的考试环境。(牵头单位:州生态环境局平塘分局、县综合执法局、县公安局,责任单位:各镇(乡、街道)3 .积极解决噪声扰民投诉。加强噪声污染投诉处置,协调处理XX“12345”、城建“12319”、环保热线“12369”举报的噪声污染投诉件,建立噪声扰民应急机制,防治噪声污染引发群体事件。(责任单位:州生态环境局平塘分局、县综合执法局、县住建局、县公安局、县文旅局、各镇(乡、街道)4 .建立和完善噪声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开展噪声监测。根据已划定县城建成区噪声功能区划要求和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开展区域噪声、道路交通干线
13、噪声、功能区噪声监测工作,定期公布城市重要区域监测结果。(责任单位:州生态环境局平塘分局)四、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噪声污染是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扰民问题,也是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各责任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入领会新修订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各项法律制度,高度重视所分管领域和辖区的噪声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推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取得实效。(二)高效联动,形成合力。各镇(乡、街道)、各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强化执法,形成合力,严格依法对超标排放噪声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加强噪声污染信访投诉处置,积极解决噪声扰民,防止噪声污染引发群体事件。(三)强化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广泛宣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提高全民参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