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III临床意义.docx
《抗凝血酶III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凝血酶III临床意义.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抗凝血酶III临床意义抗凝血酶I(AT1.)oAT1.n是凝血酶及因子刈。、X1.Q、IX。、Xa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它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肽键相结合。形成ATm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肝素可加速这一反应达千倍以上。肝素与ATIn所含的赖氨酸结合后引起AT1.n构象改变,使AT1.n所含的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一旦肝素-ATIII凝血酶复合物形成,肝素就从复合物上解离,再次与另一分子ATn1.结合而被反复利用。AT1.n-凝血酶复合物则被网状内皮系统所消除。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与肝素分子长度有关。分子越长则酶抑制作用越大。O1.英文缩写:抗凝血酶I活性:ATII
2、I:C抗凝血酶I抗原:ATIII:Ag02参考值:ATIII:C103.2%113.8%ATIII:AgO.230.35g/1.(230-350mg/1.)03作用原理:肝素与ATn1.所含的赖氨酸结合后引起ATm构象改变,使AT1.I1.所含的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一旦肝素-AT1.n凝血酶复合物形成,肝素就从复合物上解离,再次与另一分子ATn1.结合而被反复利用。AT1.n-凝血酶复合物则被网状内皮系统所消除。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与肝素分子长度有关。分子越长则酶抑制作用越大。04临床意义:1、病理性增高: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强,主要见于口服抗凝药、及的急性出血期等。2、病理
3、性降低:(1)先天性ATIII缺乏症。(2)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血液抗凝作用减弱,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妊娠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3)合成减少,如严重肝病等。05缺乏症:1、遗传性ATn1.缺乏可分两型:(1) 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2) 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遗传性ATIn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CRM-患者血浆中AT1.n生物活与抗原性约为正常人50%左右。CRM+其AT1.n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类型较多,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对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能力明显减弱。2、获得性ATnI缺乏:(I)AT1.n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3) AT1.n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症。(4) AT1.n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DIC.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症等。(5) AT1.n水平增高,见于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凝 III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