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
《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血栓是血液成分在血管或心脏内膜表面形成的凝块或沉积物。血栓栓塞性疾病指由于先天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原因,导致患者止血和抗血栓机制失衡,引起血凝块阻塞血管的疾病。高凝状态包括一系列引起病理性血栓形成倾向和血栓形成风险的遗传或获得性病变,亦称为前血栓形成状态。血栓并非一种永久的结构,它经历延伸和滋长、溶解、机化、再通和钙化、栓塞不同的病理过程,该组疾病是当今世界上致病、致畸、致死的主要原因。【血栓形成机制】早在1845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就提出血栓形成机制三要素学说,即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的紊乱和血液成分的异常。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
2、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对其发病机制有更丰富的认识。(-)血管壁的损伤引起血管损伤的原因包括机械因素(血液流动产生的切变应力、血管内压力及机械性损伤);化学物和代谢产物;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及内毒素血症的作用)及免疫因素。1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生成和释放促进血管松弛的物质:主要包括内皮衍生松弛因子(endothe1.ia1.-derivedre1.axingfactor,EDRF)和前列环素1.(prostacyc1.inh,PG1.)0EDRF实质是内皮衍生的一氧化氮(No),它激活血小板鸟昔酸环化酶,使CGMP增加;PGb是内皮细胞磷脂代谢产物,它与血小板
3、膜上相应受体结合,激活腺昔酸环化酶,使CAMP增加。CGMP和CAMP协同可发挥舒张血管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时,血小板对管壁是排斥而被动进入循环的,PG.和NO作为强烈的血管扩张剂在局部起到了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但在血管损伤处,这些活性物质减少,为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提供了基础。生成和释放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物质:除EDRF和PG.夕卜,血管内皮细胞上ADP酶能水解血小板诱聚剂ADP,生成AMP和腺昔,后者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生成抗凝类物质: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结合的大量硫酸乙酰肝素;分泌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合成分泌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
4、mbomodu1.in,TM);产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及细胞表面分布蛋白C(ProteinC,PC)受体。上述物质均抑制血栓形成。(4)释放促进纤溶活性的物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1.asminogenactivator,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p1.asminogenactivator,u-PA),完整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存在t-PA和纤溶酶原受体,两者能促进纤溶活性。(5)血管内皮细胞可摄取或破坏促进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如5-轻色胺。2 .血管壁的促
5、血栓形成作用(1)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素-Kendothe1.in-1.ET-I):ET-I是目前所知最强烈的缩血管物质。(2)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黏附分子:包括VOnWi1.1.ebrand因子(VWF),DhV、V型胶原及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n,TSP),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1.in,Fn)OVWF是参与血小板与血管基底膜黏附的主要蛋白。(3) 内皮细胞产生血小板活化因子(P1.ate1.etaCtiVatingfaCtOr,PAF):PAF是迄今所知最强的血小板诱聚剂。(4) 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TF是跨膜糖蛋白,在血
6、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星形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可恒定表达,以备止血。而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不表达TF活性,在病理因素(缺氯、内毒素、I1.-1、TNF等)作用下,可启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TF诱导性表达,导致血液凝固。(5) 血管内皮细胞表达XIXIa活性,并结合活化的X(Xa)加速内皮细胞表面凝血酶原的激活。(6)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1.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o血管壁的损伤主要导致其抗栓和促栓机制失衡,如促进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活化(vWF、Fn、PAF释放增多);血管壁
7、的痉挛(ET-I增多,PG和EDRF减少);促凝活性增强(TF表达);抗凝活性下降;纤溶机制异常。(-)血流的紊乱血液是一种非牛顿流体,即血流缓慢(低切变应力)导致血黏度升高,而黏度升高加重血流缓慢。凝血因子局部的堆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作用受限,易形成静脉血栓。当血流速很快(高切变应力),在血管分叉处易形成湍流,造成血管壁损伤、内皮下胶原的暴露、红细胞内ADP的释放及血小板的活化,易形成动脉血栓。()血液成分的改变1 .血小板的变化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Ib在血小板静息的状态下即可与VWF结合而发生黏附反应,而血小板聚集必须依靠血小板的活化才能实现,GPHb/BIa的表达是血小板活化的
8、基础。血小板激活方式有三种:释放5-HT或ADP。血小板受ADP刺激后,GPHb/血a的表达;接触产物生成活性(CFPA)和胶原诱导的凝血活性(C1.CA)从血小板膜磷脂成分释放,分别激活因子XII和因子XI,参与凝血反应。依赖于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TXAz的产生。TXAz激活的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由膜内向外翻转,形成PF3,启动凝血过程。胶原和凝血酶刺激血小板释放PAF,促进纤维蛋白原和GPDbZHa的结合。活化的血小板胞质中Ca2+浓度升高后,其促凝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磷脂酰丝氨酸通过磷脂翻转酶的作用从膜内侧转移到膜表面,与凝血因子X、IXa、Vi1.1.a,V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原酶,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栓形成 血栓 栓塞 性疾病 诊疗 规范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