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
《血清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清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血清病诊疗规范2023版血清病(SerUmSiCkneSS)是指注射动物免疫血清后所产生的一种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一般发生在暴露后13周。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皮疹、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目前由于免疫血清的临床应用大为减少,药物致敏(如青霉素等)已成为最常见的血清病病因。由非蛋白类物质诱导引起的相似疾病,称之为血清病样反应(SerUmsickness-1.ikereaction)o【病因和发病机制】血清病是一种典型的M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种血清各种抗原成分或某些半抗原药物与体内蛋白结合形成的具有抗原性的复合蛋白,均可产生抗体。当抗体量略少于体内的抗原时,可形成免疫复合物
2、沉积于血管壁,继而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血管活性物质、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造成局部充血与水肿,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溶酶体内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致组织的炎症与损伤。激活的补体可以通过调理作用,一方面促进吞噬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另一方面吞噬细胞在清理免疫复合物过程中产生的溶酶体酶,造成组织的损伤。构成血清病免疫复合物的抗体球蛋白主要是IgG,但如IgE较多则发病时血清通透性的增加更加明显,可出现喉头水肿、低血压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凡抗原刺激下较易产生IgG与IgE这两类抗体者,也较易发生血清病。目前临床上引起血清病的血清制剂主要有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各种蛇毒抗毒素以及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nti1.
3、ymphocyteg1.obu1.in,A1.G)等;引起血清病的药物主要为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水杨酸盐、保泰松、苯妥英钠,以及右旋糖酹等巨分子药物。【病理生理】免疫复合物为什么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导致疾病发生,目前仍未明确。可能的因素包括免疫复合物含量高,以及补体成分的相对缺乏导致免疫复合物清除能力降低。首次暴露外来抗原后,血清病可在暴露后13周出现,再次暴露后血清病可进展更快。在血清病患者中,经常观察到循环中长时间保留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如何通过非免疫机制从循环中去除血清蛋白分子的机制尚未十分明确。一般情况下,循环中的小复合物通常不触发炎症,大复合物由网状内皮系统清除。由于抗原过量形成
4、的中间分子大小的复合物,在血管壁和组织沉积,激活补体和粒细胞,产生血管和组织损伤。内皮细胞增加黏附分子的表达,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继之,更多的炎症细胞形成,发展为小血管坏死。补体活化促进中性粒细胞趋化和黏附在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使组织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胺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游离抗原继续从血液中清除,导致抗体过量和大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通过循环的巨噬细胞迅速清除。最终,抗原消失,循环抗体水平持续增加。【临床表现】血清病一般在初次暴露致病抗原后13周发生,但是如果既往暴露过该致病抗原,可在1236小时即发生血清病。症状的发生和程度与暴露途径(静脉注射的发病机会多)和注射血清剂
5、量等因素有关。发热、全身不适和皮疹是最常见的表现。发热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几乎所有血清病患者均有发热。发热多渐起,最高至38-3910%-20%的患者发热在皮疹出现之前发生。皮疹是本病最明显和多见的症状,有文献报道,约93%的患者出现皮疹,主要为尊麻疹样风团、紫瘢样皮疹或麻疹样皮疹等。皮疹常在注射部位首先发生,随着手掌和足底出现有匍型边缘的红斑,蔓延到背面、上部躯干和四肢。四肢皮疹多发生在手、脚、手指和脚趾的背外侧表面的交界处,继而在全身出现尊麻疹样皮疹并有明显的瘙痒。部分患者还可有面部、眼睑及手足末端水肿(儿童多见),极少数患者可有喉头水肿表现。有的患者在发热的同时尚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清 诊疗 规范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