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2篇).docx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2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2 扁)目录L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22.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第X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XX壮族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XX的生命线。这就要求 高校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 主线,加强引领,打造平台,构建机制,促进各民族师生员 工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引领,凝聚共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需要党加强组织引领和思想引领。组织引领要强化政治功能, 充分发挥党组
2、织的政治领导作用。高校党委要“有想法”,根 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学科优势、办学特色等进行总体把握, 做出整体系统设计。二级学院党委要“有办法”,根据学校的 总体部署,结合学院的特点开展具有本学院特色的活动。各 党支部则要“有做法”,教师党支部要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宣讲和课程建设;学生党支部则要通 过第X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建设中华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思想引领要注重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辅导员队伍 的作用,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 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 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因此,思政课
3、教师要守正 创新,担当使命,主动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 课堂、进头脑的工作。专业课教师要讲好课程思政,教书与 育人并举,注重价值引领,将思政元素融于专业课教学,达 到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的效果。辅 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大学生日常 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打造平台,形成常态。打造课程育人平台。课程教学始 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 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就要不断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以及依
4、托边 疆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校本特色课程要通过建设“金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教学中,从而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和话语体系。打造网络育人平台。新时代,网络在育人工作中发挥的 作用愈发重要。高校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引导师生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精神、 民族风格、边疆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讲好民族团结、边疆 安宁的故事,并通过网络传播,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形、有感、有效。打造实践育人平台。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 要方式,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在思 想感情上由简单了解XX上升到热爱XX、建设XX、守护X
5、X, 从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XX有着丰富的红 色文化资源,如红军长征XX战役纪念馆,边境线上的界碑文 化,红七军、红八军革命文化等。这些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是 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XX大学生打卡的重要 基地。高校要善于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开展社会实践。与此同时,要 与驻地相关部门结成共建单位,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 平台、有保障、有质量。构建机制,确保长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成为新时 代大学生的精神坐标,绝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高校长期坚持, 不断实践。为此,高校可构建三大机制。一是领导机制。构 建党委领导下各部门共同组成的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高校 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