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径雷达.docx
《合成孔径雷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成孔径雷达.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合成孔径雷达(SAR)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拥有独特的技术魅力和优势,渐成为国际上的讨论热点之一,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SAR数据可以全天候对讨论区域进行量测、分析以及猎取目标信息。高级雷达图像处理工具SARscape,能让您轻松将原始SAR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输出SAR图像产品、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表形变图等信息,应用永久散射体PS、短基线处理SBAS等方法快速精确地猎取大范围形变信息,并可以将提取的信息与光学遥感数据、地理信息集成在一起,全面提升SAR数据应用价值。基本概念合成孔径雷达就是采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
2、达,也称综合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是辨别率高,能全天候工作,能有效地识别伪装和穿透掩盖物。所得到的高方位辨别力相当于一个大孔径天线所能供应的方位辨别力。分类合成孔径雷达可分为聚焦型和非聚焦型两类。用在飞机上或空间飞行器上可有几种不同的工作模式,最常见的是正侧视模式,称为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此外还有斜视模式、多普勒波束锐化模式和定点照耀模式等。假如雷达保持相对静止,使目标运动成像,则成为逆合成孔径雷达,也称距离-多普勒成像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侦察、测绘、火控、制导,以及环境遥感和资源勘探等方面有广泛用途。进展概况合成孔径的概念始于50年月初期。当时,美国有些科学家想突破经典辨别力的限制,
3、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采用目标与雷达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现象来提高辨别力;用线阵天线概念证明运动着的小天线可获得高辨别力。50年月末,美国研制成第一批可供军事侦察用的机载高辨别力合成孔径雷达。60年月中期,随着遥感技术的进展,军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推广到民用方面,成为环境遥感的有力工具。70年月后期,卫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和数字成像技术取得进展。美国于1978年放射的海洋卫星A号和80年月初放射的航天飞机都试验了合成孔径雷达的效果,证明白雷达图像的优越性。空中SAR概况1.1 1951年,CarlWiley首次提出采用频率分析方法改善雷达的角辨别率.1.2 1953年,伊利诺依高校采纳非聚焦方
4、法使角度辨别率由4.13度提高到04度,并获得第一张SAR图像.1.1957 年,密西根高校采纳光学处理方式,获得了第一张全聚焦SAR图像.1.1978 年,美国放射了第一颗星载SeaSat-L1.1991 年,欧洲空间局放射了ERS-I.1.1995 年,加拿大放射了Radarsat-I.7. 2000年,欧洲空间局放射了ASAR.8. 2006年,日本放射ALOSPALSAR.9. 2007年,德国放射TerraSAR-X10. 2007年底,力口拿大放射Radarsat-2展出的小型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工作方式合成孔径雷达工作时按肯定的重复频率发、收脉冲,真实天线依次占一虚构线阵天线单元位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成孔径雷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