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肠套叠患者的护理诊疗.docx
《儿科肠套叠患者的护理诊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肠套叠患者的护理诊疗.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儿科肠套叠患者的护理诊疗肠套叠是指近端肠管及其系膜套入远端肠腔所致的疾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在2岁以内的小儿,尤以410月龄的婴儿发病率最高。男女婴之比约为3:Io健康肥胖儿更多见,春季发病率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一、病因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95%为原发性,多为婴幼儿,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不存在显著性器质性病变。有学者认为婴幼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原发性肠套叠的原因。约5%病例为继发性,多为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可见明显的机械性原因,如梅克尔憩室、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等可牵引肠壁而发生肠套叠。有些促发因素可导致肠蠕动的节律
2、发生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如饮食改变、腹泻及肠道发生病毒感染等均与之有关。其中,病毒感染后可以导致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突入肠腔,构成套叠起点,加之肠道病毒感染后蠕动增强导致发病。二、发病机制肠套叠依据套入部位不同分为回盲型、回结型、回回结型、小肠型、多发型。以回盲型最为常见。大多数肠套叠在最初24小时内不引起肠绞窄,但以后可逐渐发展为肠坏死,甚至休克。肠套叠的鞘部尤其是颈部挤压套入肠管,肠系膜遭牵拉和压迫,使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套入部肠管瘀血、水肿、肠壁增厚、颜色变紫,并有血性渗液及腺体黏液分泌增加,产生血便。病情进一步进展,可影响动脉血运,最后肠管发生坏死,出现全身中毒
3、症状。重者出现肠穿孔和腹膜炎。三、临床表现随着年龄不同而临床表现不同,2岁以下患儿肠套叠多为急性肠套叠,年长儿多为慢性肠套叠。1 .急性肠套叠临床表现如下所述。(1)阵发性腹痛:常突然发作,表现为剧烈的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拒食、出汗,持续数分钟后腹痛缓解,小儿恢复安静或入睡。间歇10-20分钟后又反复发作。阵发性哭吵是由于鞘部强烈收缩,肠系膜受牵连所致。(2)呕吐:在腹痛后数小时发生,开始为胃内容物,如乳汁、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呕吐粪便样液体。(3)果酱样黏液血便:出现症状的最初几小时大便可以是正常的,以后大便少或者无便。约85%的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
4、样黏液血便,或在做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4)腹部包块:多数病例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呈腊肠样包块,光滑不太软,稍可移动。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腔积液、腹肌紧张和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和直肠指检双合诊可触及肿块。(5)全身情况:患儿早期一般情况好,体温正常,无全身中毒表现。随着病程延长,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2 .慢性肠套叠年龄越大,发病过程越缓慢。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痛时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肿块,不痛时腹部平坦柔软无包块,病程有时长达十余日。由于年长儿肠腔较宽阔可以不出现肠梗阻症状,
5、肠管不易坏死。呕吐少见,血便出现也较晚。四、辅助检查1 .腹部B超在套叠部位横断扫描可见同心圆或靶环状肿块图像,纵断扫描可见“套筒”征。2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可见靶环状肿块影退至回盲部,“半岛”征由大至小,最后消失,诊断治疗同时完成。3 .空气灌肠可见杯口阴影,能清楚看见套叠头的块影,并可同时进行复位治疗。4 .4贝剂灌肠可见套叠部位充盈缺损和锁剂前端的杯口影,以及钢剂进入鞘部与套入部之间呈现的线条状或弹簧状阴影。只用于慢性肠套叠的疑难病例。五、治疗原则急性肠套叠属于急症,可危及生命,一旦确诊需立即复位。1 .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适应证:肠套叠在48小时内;全身情况良好;腹部不胀,腹壁柔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 肠套叠 患者 护理 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