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自由主义”何以可能——以“无为”为中心的新阐释.docx
《“道家自由主义”何以可能——以“无为”为中心的新阐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自由主义”何以可能——以“无为”为中心的新阐释.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道家自由主义何以可能一以无为“为中心的新阐释就儒释道三家和自由主义的关系而言,自严复以来,不少人认为道家与自由主义之间更具有亲和性(1)早在1905年前后,严复就从老庄道家那里发现了与自由主义的核心枢念自由、平等与民主相类似的思想。比如,庄子评语说:“晚近欧西平等、自由之旨,庄生往往发之。评玩其说,皆可见也。再如,老子评语说:“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幸,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王桢主编:严复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46、1079页。),基于此,道家自由主义”的提法在一定范围内流行(2)蔡志栋:论“道家自由
2、主义”三相,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那么,证成这一概念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呢?一般认为,基本概念的互证或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道家而言,“无为1这一术语位于其思想的中心地带(3)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7页。对于道家的第一文本道德经来讲,无为是其思想的中心(4)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笫1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5页。另,1993年出土的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墓葬时间约为西元前300年)竹简中老子的三个版本虽然都只有通行本(王弼注本)篇幅的35%左右,但是无为”观念也是其中心内容。为了论证的便利,本
3、文选择老子(5)道教兴起后,老子就被称为道德经,本文主要使用老子的书名。至于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笔者大致采纳了劳思光的观点。其核心观点是:G道德经一部分材料先于庄子,另一部分则可能逐渐为后人所增附而成。至韩非子时,今本已经大致形成。另据玛友兰的看法,老子明显晚于孔子、墨子,但早于庄子。本文认定“无为”是老子的核心观念,产生于庄子之前。为了行文的便利,后文有的地方会把老子简写为老子。(劳思光:新瘠中国哲学史第1卷,第157-175页;鸟友我: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1页。)作为道家的核心论旨无为的基础文本(6)刘笑敢曾对“无为”观念在先秦的演变予以考察。(S
4、eeXiaoganLiu,Wu-wei(Non-Action):FromLaozitoHuainanzi,TaoistResources,Vol.3,No.1,Jul.1991,pp.41-56.)(,对于自由主义来讲,自由无疑是其首要概念。其实,在道家与自由主义的两造之间,无为与自由的相关性早就得到关注(7)胡适:从思想上看中国问题,胡适全集第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68页。胡适把“无为和内心的自由”或“消极的自由”联系起来。与传统思路不同,本文试图更进一步以核心论旨的探究为中心,推进对“道家自由主义”的新证明。1978年,德沃金(RonaIdDWOrkin)在其经典论文
5、自由主义中认定,中立性(neutrality)是贯穿自由主义核心立场的原则性理路,是自由主义区别一切理论对手,特别是保守主义的分界线(8)ROnaIdDWOrkin,“Liberalism”,PublicandPrivateMorality,ed.byS.Hampshir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8,pp.113-143.=在此基础上,拉莫尔(CharleSLarmOre)进一步认为,中立性是自由主义的核心论旨(9)封拉美尔:现代性的教训,刘擎、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笫136页。拉莫尔的原话是,描述自由主义的根本特征的一个固
6、有概念就是中立性概念。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根本特征”就是本文所说的核心论旨。中立性或国家中立(neutralstate)是现代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慨念,其与至善主义(PerfeCtiOniSm)或至善论之争构成当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辩。就本文而言,上逑论争构成我们写作的一个宏观理论背景。下文拟通过“中立性去理解无为,从而为“道家目由主义”提供一个新证明,进而展示“无为在政治哲学领域内的当代相关性(1。)就此而言,本文并不赞同刘笑敢的无为“在西方哲学的楣架中找不到恰当位置”的判断。(参见刘笑敢:老子之自然与无为一古典意含与现代意义,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9
7、7年,第2558页。).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仅对道家自由主义的可能性给予一定分析,而对其必要性、可欲性之类的论题暂未涉及。就此而言,本文或可视为在道家自由主义”论题上的一篇抛砖引玉之作。一、澄清概念:“中立性”“至善主义”“无为”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有一系列概念需要澄清。其中,坡关键的是“无为”和“中立性”这两个概念,通过对后者的分析,“至善主义和反至善主义”等其他概念就相应地得到界定(11)参见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PERFECTloNlSM(作者是SteVenWaIl)词条,特别是其中第三章第一节(ThePrincipleofStateNeutrality),网站httpsyplato.st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家 自由主义 何以 可能 无为 中心 阐释
![提示](https://www.1wenmi.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