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docx(5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二。二二年四月前言1第一章发展形势3一、建设成效3二、主要问题4三、有利条件5第二章总体要求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8三、建设目标10四、建设布局11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12一、建设标准12二、建设内容13第四章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19一、建设分区与分区建设指引19二、任务安排27三、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31第五章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35一、强化质量管理35二、统一上图入库35三、规范竣工验收37四、加强后续管护37五、严格保护利用38第六章效益分析40一、经济效益40二、社会效益40三、生态效益40第七章实施保障42一、强化组织领导42二、强化
2、规划引领43三、强化资金保障44四、加大科技支撑45五、严格监督考核45高标准农田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要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李克强总理对发展粮食生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明
3、确要求。“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扎实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集中力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15万亩,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助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修编建设规划”。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年8月国务院批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4、,要求加快推进省、市、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细化政策措施,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市、县,落实到地块。据此编制了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方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立足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12020年和“十二五”以来各区县实践为基础,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重庆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5、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规划研究编制。规划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要求、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建设分区、建设任务、建设监管、后期管护、效益分析、实施保障等,是指导各区县科学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30年,展望到2035年。第一章发展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建设,加强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支持,不断加大投入,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动“藏粮
6、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物质基础不断夯实。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通过构建新的管理体制、完善制度标准体系、整合建设力量,各区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全市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建设成效(一)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315万亩。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为稳定和提高我
7、市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通过集中连片平整土地、配套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土壤,改善了耕地碎片化、农田不宜机、灌排不完善、生态不友好等问题,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发展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田块整治、沟渠配套、节水灌溉、林网建设和集成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等措施,调整优化了农田生态格局,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减少了农田水土流失,提高了农业生产投入品利用率,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节水、节电、节肥、节药效果明显
8、,促进了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四)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逐步拓宽。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率,增加了土地流转收入,拓宽了农民就近就业增收空间,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项目实施后,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元,有效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二、主要问题(-)改善农田生产条件任务繁重。我市耕地大部分位于丘陵山区,还有一半以上的耕地未实施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不高、田块细碎化等问题,需要加紧建设。同时,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已建高标准农田中还有2/3以上由于建设标准低、工程老化、设施不
9、配套、地力下降等原因,难以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加紧改造提升。(二)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偏低。据典型调查,丘陵山区旱地亩均投资需3000元、水田需投资5000元才能建成真正的高标准农田,而目前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在1500元左右,资金缺口较大。同时经过多年建设,自然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地块比较平整、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的区域已实施过项目建设,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待建地块建设条件差、建设难度大、建设成本高,亟需提高建设投入标准。(三)建后管护机制亟待健全。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因缺少后期管护经费,一些地区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未能有效落实管护责任,管护措施和手段薄弱,后续
10、监测评价和跟踪督导机制不完善,日常管护不到位,设施设备损毁后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工程使用年限明显缩短。部分地区存在建成高标准农田被占用问题,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摆荒现象。(四)绿色发展需进一步加强。早期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侧重产能提升而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重视不够,在高标准农田项目设计、施工各环节,未能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存在简单硬化沟渠道路等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加之因缺乏与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措施的有效融合,一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仍然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资源消耗强度大,耕地质量提升不明显,支撑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有利条件(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
11、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的时候能产的出、供得上,在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专门批示,强调要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规划布局,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建设,健全农田管护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彰显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田建设的高度重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更加规范高效。20
12、18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原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分别管理的农田建设项目统一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构建了权责明晰、上下联动的工作管理新体系,开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格局。通过建立健全项目和资金、评价激励、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管理办法,构建完善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管理新体制,为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三)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紧紧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持续开展新型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区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七化”示范区建设
13、、“千年良田”试点建设,探索利用高标准农田创新投融资模式、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指标收益、金融资本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在组织形式、工作机制、资金筹措、实施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好做法,有效探索了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建、用、管”一体化模式,创造了一批耕地质量好、亩产效益高、规模效益明显的典型样板,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借鉴。(四)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十二五”以来的实践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项事关农业农村兴旺、农民脱贫致富的民心
14、工程,是一项事关乡村田园风貌、农村生态文明战略性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全民的德政工作,社会各界高度认同,农民群众普遍欢迎。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等“七化为主线,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种业基地为重点,坚持
15、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科学布局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着力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把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为保障我市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持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强化市级财政投入保障,落实区县政府投入责任。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鼓励支持广大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力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依据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水资源利用等相关规划,落实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改并举、注重质量。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设质量并重,在保质保量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有序开展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科学设计工程措施,创新施工工艺,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加强农田生态景观化建设和农田生态系统保育,建成绿色生态高标准农田。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