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对师生彼此的成全.docx
《最好的教育-是对师生彼此的成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好的教育-是对师生彼此的成全.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最好的教育,是对师生彼此的成全转载一位禅师在夜里行走,路窄,夜黑,行人间难免磕碰,禅师就被撞了好几次。这时,他看见有人提着灯笼走过来,而旁边的路人说:“这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还每天晚上打着灯笼!”禅师也觉得奇怪,等灯笼到面前,便问:“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人回答:“是啊,我从生下来就没见过一丝光亮,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禅师迷惑了:“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要提着灯笼呢?”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个人晚上时都和我一样看不见,所以就打着灯笼出来。”禅师感叹说:“原来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别人!”盲人想了想,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禅师更迷惑了:“为什么呢?”盲人问:“你夜里走路,有没有被别人
2、碰撞过?”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还被两个人碰撞了。”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被碰撞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禅师心里一震,感叹道:“我辛苦奔波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身边啊!”关于盲人点灯,有句歇后语,叫“瞎子点灯白费蜡”。灯光对盲人,似乎没有意义。不过,那多半是盲人在安静不动时。当盲人要在夜里行走,光芒的意义就出来了:尽管按他的说法,点灯,主观上是为了自己不被人碰到,但客观上,灯光也照亮了别人,让别人看到了自己这和禅宗的修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表面上看,修行是为自己,求心安,但修行者悟道后,也往往能够以自己
3、的智慧心灯,去照亮别人、开示别人。正因如此,禅师会有那样的感叹:佛就在身边盲人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尽管在道德层面,赶不上“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那样高尚,但它揭示出了社会的本质一一互惠双赢:我们做工作,取得报酬,这是为自己,但我们的劳动,也给别人提供了方便,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好比写博客,主观上是为了表达和展现自己,但是当博文发布,也给阅读者带来了新的讯息和识见。再比如说,我写这些文字,主观上是要表达我的发现和看法,但当你读到,其实也为你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向度。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这是“合理的利己主义”。他认为,每个人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利己的,但结果是对己、对人都有利的
4、做教师也是如此:我们选择教育这个职业,首先是为了养家糊口,安身立命,但教书育人,不仅是在普度众生,也是在传承文明,不仅是在影响现在,更是在改变未来。普度也好,传承也罢,影响也好,改变也罢,教育的对象,都是人,一切教育活动也都是围绕着“人”展开。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自然,人也应该是教育的尺度。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让人“好”,而让一切都好。有一个牧师,正为第二天布道时的讲话主题冥思苦想,五岁的儿子跑过来,要他陪自己玩。牧师被缠得没法,便把一张印有世界地图的画报,三五几下撕碎,对儿子说:“你把这张地图拼好了,爸爸就陪你玩。”他想,那么复杂的地图,儿子一时半会肯定拼不出来,自
5、己正好可以清静思考问题。不成想,十分钟不到,儿子就拿着拼好的地图过来了。牧师大吃一惊,问儿子怎么做到的。儿子骄傲地说:“地图背面是一个人的画像,人好了,地图就好了。”牧师一听,如醍醐灌顶一一人好了,一切就都好了。这就是明天的讲话主题了,他想。我很喜欢“生命化教育”的一个观点:教育,就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一种成全。就像每个人都有等待点燃的心灯一样,每一个生命个体,也都具备健全发展的可能,而且,是天然地内含着这种“可能”一一这正是教育行为能够实施、能够有所作为的前提。而通过教育,这种潜在的“可能”,就会变成显在的“能力”: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不断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能力。所以,简单说,教育之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好 教育 师生 彼此 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