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诊疗规范.docx
《急性中耳炎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中耳炎诊疗规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急性中耳炎诊疗规范急性中耳炎(acuteotitismedia)是中耳粘膜的急性普通炎性疾病。多数由细菌的急性感染引起。小儿多发。急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acutenon-suppurativeotitismedia)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suppurativeotitismedia)两大类。其中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又按其病因不同而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acuteotitismediawitheffusion)和气压损伤性中耳炎(barotraumaticotitismedia)0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系因周围环境内压力的急剧变化引起的中耳损伤,不在本章讨论之列。儿童的急性中耳炎,
2、无论其为化脓性或非化脓性,绝大多数(约80%以上)均与细菌的急性感染有关,而且其致病菌种也大致相同;在疾病的早期,两者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而由于抗生素的早期和广泛应用,少数以化脓性开始的中耳炎,以后可发展为分泌性中耳炎。故目前不少学者将两者不加区分地统称为急性中耳炎。第一节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otitismediawitheffusion,secretoryotitismedia)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粘液,浆-粘液,而非血液或脑脊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本病常见。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病因复杂,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正在逐步
3、深入。我国目前尚缺乏本病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本病的同义词较多,如分泌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otitismediawitheffusion,catarrhalotitismedia,serousotitismedia,mucoidotitisInedia)等。中耳积液甚为粘稠者称胶耳(glueear)0按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一般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病程长达8周以上者即为慢性。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由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相似,治疗有连续性
4、,故在此一并叙述。【病因】病因复杂,目前看来与多种因素有关:1 .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具有保持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清洁和防止逆行感染等功能。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是酿成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咽鼓管阻塞:咽鼓管在一般状态下是关闭的,仅在吞咽,打呵欠一瞬间开放,以调节中耳内的气压,使之与外界的大气压保持平衡。当咽鼓管受到机械性或非机械性的阻塞时,中耳腔逐渐形成负压,粘膜中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漏出的血清聚集于中耳,可形成积液。1)机械性阻塞:传统观念认为,咽鼓管咽口的机械性阻塞是本病的主要病因。随着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SalIe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咽鼓管的机械性阻塞作为分泌性中
5、耳炎主要病因的可能性很小。与本病有密切病因学关系的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非单纯的机械性压迫、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与本病的关系密切。过去曾认为此乃因肥大的腺样体堵塞咽鼓管咽口所致。但晚近的研究提示,腺样体的病因作用与其作为致病菌的潜藏处,即慢性腺样体炎,从而引起本病的反复发作有关。慢性鼻窦炎。有调查发现,本病患者中的慢性鼻窦炎发病率较非本病患者高。以往仅将其归因于脓液堵塞咽口,及咽口周围的粘膜和淋巴组织因脓液的长期刺激而增生,导致咽口狭窄之故。新的研究发现,此类患者鼻咽部SIgA活性较低,细菌得以在此繁殖亦为原因之一。鼻咽癌。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后均常并发本病。除肿瘤的机械性压迫外,还
6、与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软骨及管腔上皮遭肿瘤破坏或放射性损伤,以及咽口的疤痕性狭窄等因素有关。此外,鼻中隔偏曲,鼻咽部(特别是咽口周围)疤痕,代谢性疾病(如鼻咽淀粉样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特殊性感染(如艾滋病等)等也为病因之一。2)非机械性阻塞:小儿肌肉薄弱,软骨弹性差,中耳容易产生负压;由于中耳负压的吸引,咽鼓管软骨段更向腔内下陷,管腔进一步狭窄,甚者几近闭塞,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由于细菌蛋白溶解酶的破坏,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提高了管腔内的表面张力,影响管腔的正常开放。(2)咽鼓管的清洁和防御功能障碍:咽鼓管由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覆盖,纤毛细胞与其上方的粘液毯共同组成“粘液纤毛输送系
7、统”,藉此不断向鼻咽部排除病原体及分泌物。细菌的外毒素或先天性纤毛运动不良综合征(immotileCiliasyndrome)可致纤毛运动瘫痪;以往患中耳炎而滞留于中耳及咽鼓管内的分泌物也可能影响纤毛的输送功能。此外,因管壁周围组织的弹性降低等原因所导致的咽鼓管关闭不全,也给病原体循此侵入中耳以可乘之机。2 .感染自1958年SentUria等在40%的中耳积液中检出了致病菌以来,各家对致病菌的检出率为22%52%常见的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Iusinfluenzae)和肺炎链球菌(Pneumostreptococcus),其次为B-溶血性链球菌(Bfaemolyticstre
8、ptococ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卡他布兰汉球菌(Branhamella)等。致病菌的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在病变迁延为慢性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滥用抗生素,以及致病菌毒力较弱等,也可能与本病的非化脓性特点有关。国内尚未见大批量分泌物样本的细菌学研究报道。晚近应用PCR等现代检测技术发现,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耳积液中可检出如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呼吸道合抱病毒(respiratorySynecytialvirus),腺病毒(adenovirus)等病毒,因此,病毒也可能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急性 中耳炎 诊疗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