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精品教案.docx
《《但愿人长久》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但愿人长久》精品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2.但愿人许久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在小学阶段的中级阶段,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肯定的学习习惯,驾驭了基本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识字、独立阅读。只是在学习实力和自主性方面还须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强化落实。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识字、能够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揣摩文章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实力、习作实力。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相识1个多音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3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改变及其缘由,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其豁达的襟怀。4 .感受文包“词”的特点,
2、理解“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5 .在详细语境中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并初步学习运用描写感情的词语。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酷爱人生、主动豁达的襟怀。难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改变的缘由。三、教学评价设计: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案、自由读、小组检查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状况。2 .在精读感悟环节,实行读、标、思、议、读等学习方式,加之资料引入、音乐渲染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3 .借助拓展说话练习和相关诗句的吟诵,感受古人借
3、月抒怀的文化情感。四、教与学的打算:学生:完成预习案。(见后附件1)老师:1.教学课件4 .依据学生的预习案检查预习状况,针对性教学。五、教学课时8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2 .你们知道歌词的作者是谁吗?3 .沟通搜集的苏轼资料:苏轼,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这首词是在他41岁那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过中秋节时写的。4 .板题读题。.从题目入手,让生据题质疑。梳理: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一)借
4、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出示学生预习案,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由于本课中有五个上下结构的字,有四个宝盖头的字,引导学生驾驭书写宝盖头字的规律。(2)学生互评书写,练写写错和写的不满足的生字。2 .检查认读理解。出示词语:欣赏埋(mdi)头品尝形影不离阴晴圆缺宽慰埋(m6n)怨心绪不宁十全十美悲欢离合正确读词,强调“埋怨”的“埋”字读“mdn”o3 .检查朗读课文。(1)前后四人为一组,由组长带领依据1到4号的依次检查读书,相互订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小组间绽开挑战,分段朗读课文,老师组织学生刚好发觉并订正学生读错或读断的地方。4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5、(1)在刚才读过的词语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苏轼情感的改变?(心绪不宁、埋怨、宽慰)(2)借助详细语境初步理解“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详细的生活场景用“心绪不宁”写句子。(3)你能用上这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总结:抓住表现人物情感改变的关键词语,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环节二、部分理解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自主学习感悟课文内容:1 .读了课文,从苏轼情感的的改变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从哪儿体会到的?2 .在小组内沟通自己的感受。其次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但愿人长久 精品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