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例实录与改进 论文.docx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例实录与改进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例实录与改进 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例实录与改进摘要:以学生品尝馒头亲自体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导入,引导学生探究馒头变甜的原因。组织学生小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并表达和交流。并且结合生活经验增加了温度和稀盐酸两个变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次实验从实验材料、唾液提取方法、实验器材、实验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改进。通过改进简化了实验操作,效果明显,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开展实验教学。关键词:实验教学,改进,简化。一、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事半功倍(1)学生分组2人一小组,10人为一大组,将全班共分为五大组。(2)培训组长培训组长量筒、胶头滴管、酒精灯、温度计等实验器具的正确运用,以及进行实验时的
2、注意事项,例如滴加清水与唾液的胶头滴管不能混用,量取唾液和清水的量筒不能混用,馒头块与馒头碎屑的量应相等且不宜过多。(3)准备器材馒头块、烧杯、量筒、吸管、碘液、试管、标签纸、胶头滴管、试管架、镜子等。(4)分发实验报告单2 .层层推进,导入新课课前为每位同学准备新鲜的馒头块,学生仔细品尝馒头,体验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个问题:细细咀嚼一块馒头,会有什么感觉?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知道馒头在口腔中变小了、变碎了、变黏了,还有一丝丝甜味。第二个问题: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可能存在疑惑或不敢确定,此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来证明,向培养皿
3、内的馒头上滴几滴碘液,很快馒头块接触碘液的地方变蓝,向学生展示馒头块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第三个问题:淀粉有甜味吗?淀粉没有甜味为什么在口腔中会变甜呢?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试管,1号试管加入没有经过口腔处理的馒头块,1号试管加入在口腔中充分咀嚼过后的馒头液,分别加入斐林试剂,水域加热,一段时间后,1号试管仍为蓝色,2号试管现象由蓝变棕最后生成砖红色的沉淀,教师需向学生介绍斐林试剂可以鉴定出还原糖,学生因而得出馒头在口腔中变成了还原糖一一麦芽糖。淀粉没有甜味,而麦芽糖是有甜味的。紧接着第四个问题:口腔里有什么?各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总结出:牙齿将食物切断、磨碎;
4、唾液腺大量分泌唾液;舌一方面配合牙齿的咀嚼,一方面通过搅拌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经过以上四个问题的层层推进,从而导入新课: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3 .联系生活,多方探究制定计划环节是整个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如何体外模拟实验呢?学生不知该从何入手,这个时候教师的适当点拨显得非常重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同学们一些启发,首先,如何模拟牙齿,舌及唾液的作用呢?其次,实验装置放在什么环境中?多长时间适宜?最后,同学们打算用什么试剂检验呢?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模拟方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设计思路后,提出问题:除了牙齿
5、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以外,同学们还想探究什么因素呢?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发散思维,培养探究精神,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各种疑问,教师提问:例如当有人发烧时,食欲会下降,是不是体温升高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呢?引导学生试着探究食物消化与温度的关系。再例如,将食物和唾液一起下咽到胃内是否还会继续消化呢?胃液中含有稀盐酸。引导学生试着探究食物消化与酸碱度的关系。温度和酸碱度因为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了食物的消化。课后建议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探索其中的原理。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热水,冰块以及稀盐酸方便同学们自主探究。4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5个实验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稀盐酸,温度。每一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例实录与改进 论文 探究 馒头 口腔 中的 变化 实录 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