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docx
《粮油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油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粮油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 外观品质的变化:气味变化和色泽变化。种用品质变化:研究表明,储藏温度每下降10oc种子生活力就增 加3.3倍。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A、淀粉:淀粉质变的结果是黏性下降、糊化温度升高、吸水率(亲水 性)增加、米汤固形物减少碘蓝值下降。由于劣变而产生的淀粉质变, 可通过在煮米饭时加少许油脂得到改善。B、还原糖与非还原糖:还原糖与非还原糖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是另一 个重要的指标。粮油在储藏期间,非还原糖含量总是逐渐下降的,而还 的糖含量会逐渐上升。还原糖上升再下降,意味着储粮不稳定。非还原糖、还原糖的变化受储粮温度和粮食水分影响很大。水分越大, 粮温越高,影响越大。气调储藏对
2、非还原糖的影响不大。C、雷白质:蛋白质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主要是水解或变性。D、脂类物质:粮油在储藏期间或加工过程中劣变速度最快的是油脂。 大米在储藏过程中发热霉变,往往酸度增高,香味散失,做米饭松散无 味。小麦在不良储藏条件下,脂肪酸值迅速上升。脂肪的分解使营养物 质流失,产生令人不愉快的陈味。氧化酸败:这是脂肪酸败的主要形式。油脂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过氧 化物,之后过氧化物分解,生成低分子的装基化合物,如醛、酮、酸类 物质,形成臭味。一般来说,成品粮以氧化酸败为主。低温、低氧、避 光、降水等有利于预防氧化酸败。水解酸败:脂肪在脱水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甘油和游离脂肪酸,造成粮 食脂肪酸值增加。新
3、粮中脂肪酸值在15mgK0H/IOog ,很少超过 20mgKOH/IOog。碳数在410的脂肪酸,有特殊的汗臭味和苦涩味, 稻米游离脂肪酸的增加,伴随着米饭变硬,甚至产生异味。游离脂肪酸增加意味着储粮不稳定。E、酸性物质:正常的粮食中性偏酸性。粮食水分大、储粮温度高或生 虫、生霉时,酸性物质的增加较快,而种子生活力明显下降。实践中可 用酸度指标来衡量储粮稳定性。生理活性物质:粮油籽粒中某些化学物质,其含量虽然很低,但具有 调节籽粒生理状态和生化变化的作用,促使生命活动增高或降低,这类 物质称为生理活动物质,包括酶、维生素和激素。酶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酶的成分是蛋白质。主要有淀粉酶、蛋白酶、
4、脱酰水解酶、脂肪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氢化物酶等。维生素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粮食加工过程中,B族维生素损失最多。储藏过程中食用品质变化延缓粮食品质劣变的途径保持储粮活力、改善储粮环境。保持储粮活力的办法:籽粒成熟度、籽粒完整度、籽粒干燥度(是保持 活力的最基本条件,水分越高,粮食寿命越短)、储藏温度(是保持活 力的重要因素)、气体成分。9、粮食微生物基础知识什么是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解能力特强的所有低等生 物的总称。(体形一般只有几微米至几十微米)微生物通常有五大共性: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 长旺盛,繁殖快;适应性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什么是粮食微生物?寄附在
5、粮油籽粒及其加工产品和副产品上的微 生物。主要包括:霉菌、酵母菌、细菌和放线菌,其中对储粮危害最大 的是霉菌。交链抱霉是田间真菌的典型代表。储藏微生物以霉腐菌为主,许多曲霉 和青霉是重要的储藏真菌,它们能够导致粮食发热霉变。与粮食有关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和真菌(霉菌、酵母菌)。细菌一般进行无性繁殖,表现为横向分裂。真菌主要靠泡子繁殖。所以将主要以泡子繁殖,营养体为丝状体(或单 胞体)的异养型真核生物称为真菌。粮食微生物主要生态特点:粮食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强弱与温度、湿度 和氧气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粮食微生物中,以中 温性微生物为最多,其中包括绝大多细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粮油 储藏 期间 品质 变化 规律